第四,内在净化和外在净化两个方面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法国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著名的环保先驱史怀泽说:“没有一种伦理的自我完善只追求内心修养,而不需要外部行动。只有外部行动和内心修养的结合,行动的伦理才能有所作为。”因此,一方面星云大师指出“万法为心所造,‘心净则国土净’……如果人人发挥清净心、慈悲心,并具备同体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实自然生态的维护,相信自然生态应可逐日恢复洁净活泼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大师又强调:“这些环保观念必须从教育做起……尤其是道德观念的提升,公共环境的维护,都需要从教育上加强倡导。”教育是星云大师落实生态环保外在实践方式中的一种,内在的道德观念的提升需要外在的教育实践来落实和促进,外在的净化实践也离不开内在的心理机制的引导和驱动。因此,心灵的净化可以引导行为的净化,而行为的净化可以提升心灵的境界;行为的净化和心灵的净化双管齐下,可以实现生存环境的美化。再者,洁净优美的环境,充满了生机和禅趣,能够激发和帮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改善,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行为的净化、环境的美化彼此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五,内在净化和外在净化需要“开源节流”。“开源节流”开的是“佛法之源”,即教育人要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有。开发我们的惭愧心、感恩心、欢喜心、感动的心,我们的生命品质也会得到提高,人生境界也会得以提升。节流就是要节制我们的贪心,节约能源而不敢轻易浪费。众所周知,星云人间佛教的宗旨就是:“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不难发现,在这一宗旨的四项主要事业中,体现的也恰好是“开源节流”的思想。文化事业、教育事业以及慈善福利事业开的就是智慧之源,慈悲仁爱之源,而最后的共修事业就是要节制人的内在妄念,遏制贪嗔痴的毒害,而实现内心的净化,增进人的幸福安乐,实现世界的美化净化。第六,内在净化和外在净化“别度”、“普度”兼顾,“别度”为权宜,“普度”为根本。杨惠南教授把造桥铺路、施粥施米,或在偏远地区设立医院,在山野林间捡废纸、垃圾或放生野鸟等,看作暂时性解除众生或生态环境的苦痛和灾难的“别度”,而将反思、变革众生和生态环境的苦痛和灾难背后的社会的、教育的、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看作大乘的“普度”。杨惠南教授认为只有从教育乃至政治制度的改革人手,以彻底免除众生和生态环境的苦难和灾难,才是永久性、治本的救度。星云人间佛教,其最大特色正是教育、文化、慈善和共修兼顾。既有慈善和共修的“别度”,更突出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普度”。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星云人间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实践方面的突出成果。1992年佛光山为提倡环保,举办了“佛光山信徒身心环保净化法会”,使参与者共同响应身心环保净化运动,其目的就是希望参与者以内心的清净引导行为的净化,最后净化外在的世界。此外,星云人间佛教在“资源回收”方面一直不遗余力,而且成果颇丰。星云大师在创办佛光大学的过程中曾发起“百万人兴学运动”——为了筹募建校基金,很多人省吃俭用,通过资源回收,垃圾分类来慢慢积累资金。台湾中部有一间名叫福山寺的佛光山道场,就是依靠信徒通过整整十年的资源回收,用积累的款项盖成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