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环保与心灵环保:以佛教为中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71499
  • 作      者:
    学愚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向以弘扬中国文化并促进中西文化沟通为已任,故自成立之初已开始设立与佛教研究有关之课程,并出版佛学相关之学术书刊。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更与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合作,在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成立人间佛教研究中心,致力于人间佛教相关学术研究、交流及推广。2010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与中大签订“人间佛教研究中心第二期合作协议”,在过去佛学研究与文化推广并重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人间佛教的相关研究,推动中外学术界交流与互动,加强佛学人才培养和文化推广。

      2011年7月举办的第六届青年佛教学者学术研讨会,主题是“佛教的生态环保和心灵环保”,由香港大学、佛光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青年佛教学者参与并发表论文,并有国内外各大高校的教授与社会知名佛教人士作为评委,其内容涉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大佛教体系。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环保与心灵环保:以佛教为中心》是香港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六届青年佛教学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共计18篇。青年学者们立足佛教生态环保与心灵环保的理论与实践,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观点:1.藏传佛教的环保。如从西藏地区的丧葬习俗看其生态保护功能、从藏传佛教寺院壁画中常见的和睦四瑞图看佛教教义。2.佛教生态环保的实例。如明末四大高僧的环保理念及实践、白居易晚年的佛学思想及其对日本文艺史的影响、民间“敬惜字纸”的佛教文字崇拜之心灵环保意义、从《法苑珠林》看佛教生态观。3.佛教理论中的生态观与心灵环保。如天台“生佛平等”与心灵环保的沟通、以华严法界缘起为视角探析佛教生态思想的内在理路与深层逻辑、以“断肉主张”为中心的净慈观的诠释、人间佛教心境一体观的理论构建、台湾人间佛教生态实践的社会处境及意义。4.南传佛教。如一行禅师推动的实践。此外不少文章还涉及到西方生态哲学与佛教生态观的比较。

      现代佛教学者结合西方生态哲学,通过对佛教教义中“生佛平等”、“缘起”、“净土”、“慈悲”等思想的讨论,从深层次提出了“心灵环保”的要求。展现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人文关怀,也为现实环保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内在净化和外在净化两个方面要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法国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著名的环保先驱史怀泽说:“没有一种伦理的自我完善只追求内心修养,而不需要外部行动。只有外部行动和内心修养的结合,行动的伦理才能有所作为。”因此,一方面星云大师指出“万法为心所造,‘心净则国土净’……如果人人发挥清净心、慈悲心,并具备同体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实自然生态的维护,相信自然生态应可逐日恢复洁净活泼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大师又强调:“这些环保观念必须从教育做起……尤其是道德观念的提升,公共环境的维护,都需要从教育上加强倡导。”教育是星云大师落实生态环保外在实践方式中的一种,内在的道德观念的提升需要外在的教育实践来落实和促进,外在的净化实践也离不开内在的心理机制的引导和驱动。因此,心灵的净化可以引导行为的净化,而行为的净化可以提升心灵的境界;行为的净化和心灵的净化双管齐下,可以实现生存环境的美化。再者,洁净优美的环境,充满了生机和禅趣,能够激发和帮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改善,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行为的净化、环境的美化彼此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五,内在净化和外在净化需要“开源节流”。“开源节流”开的是“佛法之源”,即教育人要有慈悲、有智慧;生命就会变得充实、富有。开发我们的惭愧心、感恩心、欢喜心、感动的心,我们的生命品质也会得到提高,人生境界也会得以提升。节流就是要节制我们的贪心,节约能源而不敢轻易浪费。众所周知,星云人间佛教的宗旨就是:“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不难发现,在这一宗旨的四项主要事业中,体现的也恰好是“开源节流”的思想。文化事业、教育事业以及慈善福利事业开的就是智慧之源,慈悲仁爱之源,而最后的共修事业就是要节制人的内在妄念,遏制贪嗔痴的毒害,而实现内心的净化,增进人的幸福安乐,实现世界的美化净化。第六,内在净化和外在净化“别度”、“普度”兼顾,“别度”为权宜,“普度”为根本。杨惠南教授把造桥铺路、施粥施米,或在偏远地区设立医院,在山野林间捡废纸、垃圾或放生野鸟等,看作暂时性解除众生或生态环境的苦痛和灾难的“别度”,而将反思、变革众生和生态环境的苦痛和灾难背后的社会的、教育的、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看作大乘的“普度”。杨惠南教授认为只有从教育乃至政治制度的改革人手,以彻底免除众生和生态环境的苦难和灾难,才是永久性、治本的救度。星云人间佛教,其最大特色正是教育、文化、慈善和共修兼顾。既有慈善和共修的“别度”,更突出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普度”。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星云人间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实践方面的突出成果。1992年佛光山为提倡环保,举办了“佛光山信徒身心环保净化法会”,使参与者共同响应身心环保净化运动,其目的就是希望参与者以内心的清净引导行为的净化,最后净化外在的世界。此外,星云人间佛教在“资源回收”方面一直不遗余力,而且成果颇丰。星云大师在创办佛光大学的过程中曾发起“百万人兴学运动”——为了筹募建校基金,很多人省吃俭用,通过资源回收,垃圾分类来慢慢积累资金。台湾中部有一间名叫福山寺的佛光山道场,就是依靠信徒通过整整十年的资源回收,用积累的款项盖成的。
  ……
展开
目录
总序
主编的话
佛教生态思想内在理路与深层逻辑探析
——以华严法界缘起为视角
天台“生佛平等”与“心灵环保”的沟通
——以“心、境”关系为媒介
生态环保的佛教净慈观诠释
——以《大般涅槃经》与《楞伽经》的断肉主张为中心
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融摄及其深化
试述华严哲学的当代文化功能
——以“生态环保”与“心灵环保”为视角
佛教与生态保护:从“缘起”到“慈悲”
人间佛教心境一体生态观的理论建构
人间佛教与环保
——以佛教经济学为视野
星云人间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台湾人间佛教的生态实践的社会处境及社会意义:
论慈济与法鼓山心灵环保进路
明末佛教四大高僧的环保理念与实践
“狂言绮语”中的灵魂救赎
——白居易晚年佛学思想及其对日本文艺史的影响
“惜字”与“惜福”
——民俗佛教文字崇拜的心灵环保意义浅析
从《法苑珠林》看佛教的生态观
从藏区的丧葬习俗看其生态环保功能
从藏传佛教寺院壁画中常见的和睦四瑞图看佛教教义
戒、定、慧于环保之应用
——一行禅师推动的实践
Practical and Spiritual Guidelines of Early Buddhism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