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探寻生死秘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0962
  • 作      者:
    吴玉天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心灵觉悟丛书:探寻生死秘境》乃为《心灵觉悟丛书》中的第一本书。生死无情,众生都须面对。众生不仅要忍受生老病死,而且要面对死后的去处。所以,这个生死的命题至关重要,值得认真加以讨论。此书从有生既有死的现象,引发了应该如何面对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的讨论;又从轮回的高度,阐述了无尽生死轮回的真相,分析了众生在轮回中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进而又讲述了佛教的生死观,介绍了佛陀将生死轮回比做“火宅”定要出离的观点——活着不为混吃等死,死亡也不是身心全灭,故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死。《心灵觉悟丛书:探寻生死秘境》系统的介绍了应该如何通过修行来出离生死,以及在遇到那些没有信仰之人面临死亡时,亲属渡化他们的各种善巧方法。
展开
作者简介
    吴玉天,1954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当过兵,后经自学于1977年考入大学,现居天津。自1979年起,对佛教发生了兴趣,对佛教广泛涉猎,后学藏传佛教。1992在藏地参访了一年,拜在晋美彭措法王等多位上师门下,著有《访雪域大师》一书,影响很广。后长年赴藏地学习,对佛教具有较深的研究。此丛书是其多年对佛教哲学理念研究、参学、修行的总结。对研究佛教与人生意义之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
内容介绍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生老病死是宇宙中定不可移的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逃脱。
  因此生死是一个重大而沉重的话题,是世界上一切问题之中最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将这个问题搞清楚,其他一切问题都不会真正搞清楚。
  佛教是对众生的生死问题讲得是最深刻、最透彻、最彻底、最明白、最能撼人心魄、最能令人猛醒,也是将生死问题解决得最彻底的宗教。
  《心灵觉悟丛书:探寻生死秘境》参考各种生死哲学,从佛教的角度阐述了作者的生死观,回答了如何活得有意义、死的从容等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情况有个准确的判断。
  比如,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何特点,以及应怎样看待这个社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否则,我们在人世间就没有活明白。
  孔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如果一个人没有将生命的过程与意义搞清楚,没有将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性看透彻,那就难以真正将死亡的本相弄明白。
  世人对这个世界的属性所作出的解释不尽相同。
  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是苦海,无一处是乐;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充满阳光,到处都能享受到快乐;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名利世界,如法磐禅师对乾隆皇帝说:“江上只有两艘船,一艘日名,一艘日利”;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是苦乐相间的世界,既有苦,也有乐;有的人则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邪恶,人与人勾心斗角,相互欺诈,所有的人都是弱肉强食的势利眼……如此等等。
  而在持“这个世界乃是苦乐相间的世界”之观念的人群之中,也分为了两类人:一部分人认为,人生是“苦多乐少”;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人生是“乐多苦少”,那些穷苦之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本事赚钱,或是因为他们不会享受生活,所以他们理当受苦。
  如果你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那就不能仅从某一点来认识世界,而要从全面的、立体的层次来观察、认识这个世界,从而了解它的本质。
  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世界呢?佛陀将这个世界定义为‘‘娑婆世界”,意为“堪忍世界”,另一解释是为“秽土”。
  也就是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要忍耐过日子的,因为这个世界是肮脏的秽土。可想而知,在大智慧佛陀的眼里,这个世界绝不是充满阳光的美好世界。否则,佛陀就不会将其命名为‘‘娑婆世界”了。佛陀亦将娑婆世界直接说成是“五浊恶世”。根据《阿弥陀经》云,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这五浊分别是:1.劫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着人心越来越险恶,道德越来越浅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直减到30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20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10岁时有刀兵之灾,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是为劫浊。
  2.见浊:正法(佛陀住世的时期)、像法(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依然昌盛之期)灭尽后,末法时代(佛教衰弱的时代)的众生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不愿积累功德,是为见浊。
  3.烦恼浊: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是为烦恼浊。
  4.众生浊:众生因为知见不正而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
  5.命浊:众生因恶业增加,故而寿命渐减,从上古时期的八万四千岁到满百岁者稀,是为命浊。
  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其余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娑婆世界因为有此五浊,故称恶世。在这个五浊恶世之中,人们还必定会遭受到八苦——所谓生、老、病、死、求不得、怨相憎、爱别离、五蕴炽盛之苦是也。可怜人们身处五浊之中,却不自知。还将此世界当成美好世界,实乃愚痴之极也。
  当今的人们以物质利益而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
  那么,一旦拥有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就会感到幸福了么?其实不是。物质的丰富并没有改变这个世界充满了“八苦”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因为你成为了富豪,你的生活就一定会充满了阳光而能免除烦恼,远离世间八苦。
  很多人都说“人生就是一场梦”,这种说法说的只是对人生的感觉,而并没有从根本上分析这场梦的实质。佛说世间诸法皆有漏,而有漏即有苦。人们之所以能够维系生命,皆是因自己拼命地工作挣钱,才获得了维持生命的资粮。
  即便有人因承接了祖荫,继承了巨额财产可以不劳而获,或获得了意外之财而能富甲天下,那也是因为此人在前世受了很多苦,或者做了大量行善积德的好事,从而积聚起了大量的福报所致。盖因天上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向人间抛馅饼,因此,即便有谁受到了老天的垂青,神佛的恩赐,中了上天的“馅饼”而得了大奖,也无需自鸣得意,自我感觉太好。其实,那些意外之财、“上天的恩赐”,只不过是自己于前世所积福德在今生得到的果报。当因缘具足时,福报会通过顺缘转成了钱财,仅此而已。是故,在这个世界成为了高官、富豪,并不是你比别人高明,而只是因为你有了一点世间福报而已。
  所以,对于所得的意外之财不可肆意挥霍;对于贵人的帮助应格外珍惜,知恩图报;跻身于富豪之列也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嚣张跋扈;对于轻易而得的显赫名声,更应小心谨慎,夹紧尾巴做人。以免因此而违背天律,损失福德,因而招人嫉恨,或自酿苦果,招致天谴。
  凡夫对娑婆世界所持的观念——即所谓“世界观”,大多是表面的、肤浅的,并没有分析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往往会在飞黄腾达时,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并将这个世界看得无比美好;而在遭遇坎坷与灾难时,却指天骂地,怨恨神佛不助,将这个世界看得漆黑一片。其实,古人早已指出:“福祸无门,惟其自招。”世间一切的享喜与灾祸,都是自己前世所造之果。是故,我们只须活在当下,有了顺缘不可骄纵,遭受苦难亦不可怨天尤人。
  ……
展开
目录
绪论
1.世间诸法皆有漏,皆是苦
佛陀将这个世界定义为“娑婆世界”,意为“堪忍世界”,另一解释是为“秽土”。

2.业力流转
有这样一句俗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见积累福报是十分重要的,而积累罪孽则是很可怕的。

3.人身难得
佛陀讲人身难得的目的,是要使人们珍惜这得来不易的人身,并用这个来之不易的人生修行解脱,不要再沉沦在轮回之中受苦了。

4.世法无常
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此而努力奋斗着。但理想能否实现,却不是我们自己能说了算的。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5.寿命日减
人们称长寿者是“有福之人”,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享受长寿的福报。而这样的有福之人若是放纵欲望,不择手段的损人利己,做缺德的坏事,那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丧失掉自己在前世得之不易的福报。
6.有生必有死
我们的身体太脆弱了,如水中的泡沫一样,不用太大的风暴,就是有一个刺扎一下,就能使泡沫破灭。

7.不必怕死
曾有一个有天眼功能的人对末学说,他在无意之间,看到妇产医院的楼顶上有一大群的灵魂等着投胎转世,他们之间似乎还在讨论着什么。

8.未成就前要怕死,以此提起猛利的出离愿
佛教认为,了生脱死的关键是要通过修行证悟到生死的本性。如此,才能解脱轮回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了断生死,避免继续在轮回之中受苦。

9.因忧无常而提起念死之心
“观无常法”乃是一切修法的基础,如果能够将“念死无常”的法门修好,任何法门都可以修成功;如果没有建立起“死无常”的观念,那么纵然是修了无上大圆满法也是无法成佛的。

10.放弃对世法的执著
众生放不下世法的原因,就在于众生看不到世法虚妄的本质,而是认为名、利、毁、誉、苦、乐、讥、称等世间八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此就要争、要夺、要不惜一切手段来攫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哪怕是因此而被杀头也要干。

11.不执著于寿命之长短
当时,魔王波旬现身对佛说:“你的寿命到了,应该走了。”此时,以释迦佛的能力完全可以宣布自己多住世一段时间,但佛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自己的世缘尽了,于是答应入灭。

12.放弃对死亡的执著
作为修行人,最关心的应该是自己的一生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对得起上师佛法。

13.发出离解脱之菩提心
贪图享乐与发愿出离是对立的,因为贪图享乐者必定会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欲出离轮回必当祛除享乐心,而应发起菩提心。

14.以正确的方法可以长寿
长寿与钱财不成正比,与权力成反比,与习气成反比,与欲望成反比,与罪业成反比。

15.以修行正法获出离解脱
如果你想灭除轮回中的无尽苦难,就要出离轮回;倘若要出离轮回,就应为自己而选择未来的目的地。

16.利用中阴界的机遇获得解脱,圆满成佛
就在智慧光出现的同时,代表人道的暗蓝色的光向你而来,穿透你的心。在傲慢的驱使下,你将恐惧的逃离耀眼的黄光,却喜欢人道的暗蓝色光,因而对它执著。

17.引导亡者获得出离
当人死后,会见到明耀的各色光与暗淡的各色光。明耀的光是佛光,而暗淡的光是六道之光。

18.依照佛教的仪轨办丧事
只有具备了愿菩提心的人才具备真正为他人超度的能力。除此以外,大德高僧还要有修证,要具有将死者的顶门打开,送死者的神识冲出梵穴的法力,否则是无法超度亡灵往生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