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与社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8280
  • 作      者:
    (加)卜正民,(加)傅尧乐编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 当代著名的汉学家之一。多伦多大学文学士,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历任多伦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牛津大学邵氏汉学教授,现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历史系教授。卜正民学术视野广阔,主要从事亚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明代社会和文化史、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当代人权问题等。编撰著作(含合著合编)数种,主要有:《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汉学知识的系谱学》《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明代的社会与国家》《维梅尔的帽子:从一幅画看全球化贸易的兴起》《鸦片政权:中国、英国和日本,1839—1952年》《通敌:战时中国的日本代领与地方精英》《明清历史的地理动因》《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等。
  
  [加]傅尧乐(B.Michael Frolic) 汉学家,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学教授。著有《毛泽东的人民:中国革命时期的16幅人生肖像》和《新开端:加拿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70》((与保罗·伊文斯合著)。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与社会》1995年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约克大学亚太研究联合中心举办的“中国公民社会”讨论会论文汇编,兼学理研究及个案分析,涵盖政治科学、历史、教育、宗教等诸多学术领域。一批北美优秀的“中国学”学者相聚探讨“公民社会”概念在中国学研究中的有效性及其限度,进而重新思考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各位作者并非把持现成的西方“公民社会”尺度来裁判和论断中国,而用历史比较学的眼光,平等对待欧洲和中国的历史经验,尝试构建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与社会模式。他们迥异的学科背景、理论立场和研究路径,为《国家与社会》带来了可贵的多样性与开放性。《国家与社会》呈现的研究范式将打开一些缺口,为观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国家干预社会的程度,虽然较毛泽东时代已经减少了许多,但仍然很强烈,对文化实行着严格的管制。目前,欲经由民主之路在短期内印发公民社会模式所预期的社会变化,这一前景似乎并不看好。……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挑战将发生在地方的经济和政治领域,而不是在中央层面。本书各位作者将其注意力集中于地方层面的变化,并非巧合。这部分是由于国家首先仿宋了对地方的控制。随着市场经济扩张,国家影响逐步萎缩,其控制力也不断削弱。国家与社会、公与私的新组合,也出现于国家与社会的边缘地带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例如,乡镇企业就是一个带有变迁性质的领域,是实验性的,并有发生各种变化的可能:在这里,威权主义已经支离破碎,国家权力不是进行重组,就是已经分散。也正是在这里,以变化中的地方/全国/全球母体为基础,未来的精英阶层将联合起来,为争取权力而斗争,但不一定非要模仿西方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我们与其将中国打入另册,倒不如说重新界定公民社会深圳可能重新界定整个社会学理论的时刻已经来临。
  ……
展开
目录
鸣谢
撰稿人简介

导言
公民社会的理想模式和现实 卜正民 傅尧乐
宏观视角
中国社会中的自发组织 卜正民
国家主导下的公民社会 傅尧乐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社会和公民社会 戴福士

个案研究
大学自主和公民社会 许美德 仲宁莎

从国家社团主义到社会代表制:改革年代的地方工会 张云秋
中国青年和公民社会:批判性公民品格的出现 保罗·内斯比特-拉京 陈仲礼
仪式与空间:公民社会还是民间宗教? 丁荷生

结语
中国和公民社会的未来 卜正民 傅尧乐 
中文版跋 李天纲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