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此公案就是典型的“无味之谈”!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萝卜头。”这看似所答非所问的言语中,充满了辩证逻辑与佛法大义。真悟者,必然一目了知,并且能够还原出语言内部的法义逻辑来——这就是禅宗公案中特有的秘密。千古不传,只要你悟。时代不同了,因缘也在变。二千年前的某些规矩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广化寺宣传墙上的大标语就是“与时俱进”嘛!这所谓的秘密总要有人来揭开,因缘所聚。子愚今日还原赵州“大萝卜头”的逻辑密义: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古代禅行者,参访逗机,相互勘验,必在第一谛上。这是“概念”的前提,否则大前提一错,结论就必然是错的。而“公案”是千古禅师的证悟机锋的真实记录。所以,要还原出勘验双方的“主语”是什么,就必须懂得凡证悟禅师的出语,都是“答在问处”、“问在答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照应。否则,就是伪悟,也就是真的“无意义”、“斗嘴皮”了。当你真正掌握“概念”与“主语”的内含以后,真正的证悟就是还原“逻辑”。禅师机锋相见的也就是这个关键点,所谓作家相见,隔墙即角见。见的就是这个“逻辑之角”!不信,咱们往下接着看。僧问赵州:“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众所周知,南泉已是开悟之人,教界影响皆有共识。见此之人,暗喻开悟之境界。禅行者机锋相见,不是在世俗的相染上,不会问你认识不认识南泉这个人呀!必在第一谛上。这是典型的“概念关”,此关不过,绝不是禅行之人。来僧特意停顿后再问“是否”二字,是典型的“主语关”!暗指,你见到真谛了吗?!作为一个老参禅者,如不懂这个“问在答处”的常识,将是很可悲的事情。而赵州和尚的“所答非所问”,或“无意义语”恰恰是禅师证道以后的随机妙用——“答在问处”!何以故?人乡随俗,身在镇州,就说身边的特产“大萝卜头”!然而,这两个所谓的“主语”——南泉与大萝卜头——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逻辑关系呢?这恰恰就是来僧与赵州对唱、勘验的核心和主角!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主语”,只要在“逻辑”上能够还原成一个“主角”,即原生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