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移位东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01744
  • 作      者: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刚刚走过的这六年,即置身于上述人文“学科”建设的探索中。放眼全球,引入参照和资源,建立方法和规范,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她所推出的众多成果,包括这套名为“复旦文史讲堂”的讲演集。摩挲已经出版的前5辑,感触最强烈的,是其呈现出来的人文学术的“学科”意识,这又特别体现于,各位演讲者在各自领域内表现出的研究的旨趣、角度、方法和规范。相信在这讲堂里浸润过的听众,除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和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当下人文学科的脉动。
  《复旦文史讲堂之六:移位东西》收录了最早在2010年5月、最晚为2011年6月的8次讲演的现场记录及问答互动稿,主讲人大都来自海外(或在海外任教),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引入参照和资源”的建设需要。取名《移位东西》,是想表明东西方之间的互观和对照,正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内中“移位”(displacement)一词,直接取自本辑钟鸣旦先生的讲演题目《中欧“之间”和移位》。至于“移位”的丰富意涵,那就靠读者阅读后细细品味了。
展开
精彩书摘
  有两个人就每幅画都做了诗歌,一是蒋士铨,一是张问陶,张问陶的比较晚,对我们重构《鬼趣图》的动机和功用用处不是很大。
  最早的题记是沈大成作的,乾隆三十一年由许良守抄上去。为什么不是原作者写上的,还不清楚。沈大成是一个戏曲家,他大量的篇幅用来掉书袋,《易经》怎么样,《小雅》怎么样,这也是成规,未必就真的是代表了画家的初衷。他的意思是说,这种东西嘲讽时事比较尖锐,还是要小心一点,不要拿出来给人看。
  从沈大成写这次题跋到第二个题跋出现,罗聘好像没有什么动作,是个沉默期。后来有学者据此认为,《鬼趣图》确实是为了针砭时事而作。当然这也是一种可能,但也可能是画家觉得拿不出手,未必是真的害怕。
  我们还是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比较是美术史的基本方法,过去还没有PPT,我在哈佛读书的时候选张光直先生的课,有人问他,人类学、考古学和美术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张先生说,最大的区别,考古用一个幻灯机,美术用两个幻灯机。这个话说得很平白,但是很重要,把这个学科的独特性表达出来了。一比较,里面的妙趣就出来了。
  关于《鬼趣图》,已经有学者做了很多考据。钟鸣旦的研究认为,这个图是来自于欧洲的人体解剖学,具体来说就是《人身图说》翻成中文之后的插图。不过这其中也有点问题,就是罗聘画的比《人身图说》好,更接近欧洲的原本,可能他还有别的渠道接触欧洲的人体解剖图。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说,《鬼趣图》远远比解剖学的意义要大,因为它在中国画的传统中很说得通,也符合中国画的语境。150个题跋中,没有一个提到欧洲,当然可能也有人知道,但是大家觉得不必这么看,当时人首先想到的还是吴道子,还是中国的思路。
  这幅画(图六)的背景是寒林。从元代开始,开始出现了“寒林钟馗”的组合,而且因为元人的文人气比较强,把钟馗改造成了一个骑驴觅诗的文人形象。另一个经常画的题材是“钟判官”,钟馗到了阴间做了判官审鬼。还有一种,是醉钟馗,罗聘就曾给御史曹学闵画了一幅醉钟馗,表示现在是太平盛世,负有“捉鬼”之责的御史也无事可做,整日醉卧。总结来说,钟馗就这么三种:寒林、判官、醉。这是罗聘可以参照的三种形象。除了钟馗之外,罗聘可能参照过的还有一种“秋林共话”,他的老师金农就曾画过这类的画。
  可能罗聘自己也在考虑,是画成寒林钟馗呢,还是画成秋林共话呢?
  尤其重要的是,在欧洲的人体解剖图中,画的“主角”本来是一个手持镐头挖坟的劳动者,到了罗聘这里就成了上等人,而且外面的这个人还在作揖,这样一来,两个人之间就有了社会等级的分别。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意象是“鲍家诗”。“鲍家诗”是鲍照的诗,自从李贺写了“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两句诗,鲍家诗的意象就广为人知了。“碧血”的典故大家都知道,说的是苌弘含冤而死,血化为碧色。罗聘自己就写过类似的诗:“销魂一卷鲍家诗,翠袖天寒泣竹枝。定右秋坟鬼争唱,三更正是雨来时。”
  不仅画家自己把《鬼趣图》与鲍家诗联系起来,看到画的人也会这么看,在所有的题跋中,有三个人提到了“鲍家诗”,其中就包括内务府总管英廉。可见,鲍家诗这种联想在观者当中是普遍存在的。
  《鬼趣图》大概是在1766年左右画的。1771年,罗聘去北京把它带去请达官显贵观赏、题跋。过去学界对罗聘去北京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大致上是说,1760年左右扬州的盛世已经过去,经济萧条,罗聘到北京是为了卖画。扬州有一位学者张郁明对我启发很大,他质疑说,如果罗聘是为了卖画,为什么他在京师声名大噪之后,再也没画第二幅《鬼趣图》?他再画《鬼趣图》已经是30年之后,而且画得也不大好。
  我在这个质疑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罗聘是一个画家,到了北京之后,为什么能够结识这么多的官员和名流,又为什么非常急切地想进入英廉的小圈子里去?
  ……
展开
目录
秋坟鬼唱鲍家诗——罗聘《鬼趣图》新论
主讲人:汪悦进
主持人:葛兆光
时间:2010年5月17日
永远的圆明园——法国人眼中的“万园之园”
主讲人:孟华
主持人:陈思和
时间:2010年5月24日
中欧“之间”和移位: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图片传播
主讲人: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
主持人:周振鹤
时间:2010年6月3日
中西文化中的人性、自由与尊严
主讲人:罗多弼(Torbj6rnLoden)
主持人:张隆溪
时间:2010年6月10日
作为“地方史”的思想史
主讲人:包弼德(Peter K.Bol)
主持人:葛剑雄
时间:2010年9月13日
从节度使墓葬看唐五代河北文化的变迁
主讲人:陆扬
主持人:陈引驰
时间:2010年9月21日
八世纪日本的汉诗
主讲人:兴膳宏
主持人:戴燕
时间:2010年11月19日
日本使者眼中的明后期社会风情——策彦周良《入明记》初解
主讲人:范金民
主持人:王振忠
时间:2011年6月7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