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典导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2904
  • 作      者:
    张周志[等]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周志,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院长,哲学博士。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哲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1993年9月到1994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和波士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陕西省师德标兵,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哲学研究》、《科学哲学》(美)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先后出版学术论著六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部规划项目等六项科研课题,获得省部政府奖四次。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典导读》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教授几十年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的专业教材。全书介绍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9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著(有的是节选)。每篇著作由文本介绍、原著解读和相关参考资料三部分构成。该书观点正确,逻辑严谨,文字流畅,解读深刻,分析深入,是一部哲学专业师生和相关人员的优秀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一、写作背景
(一)篇名及出版简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在1843年12月底至1844年1月移居巴黎时写的一篇论文,于1844年2月发表在马克思和卢格主编的《德法年鉴》双刊号上。
1850年,《导言》的法译文以节选的形式收入海•艾韦贝克的著作《什么是德国现代哲学所谓的宗教》。1887年的俄文版在日内瓦出版。1890年12月2—10日,《柏林人民报》又重新发表了这篇导言。
《导言》的中译文最早见于1935年上海辛垦书店出版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由柳若水翻译。如今,《导言》被收录于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值得一提的是,《导言》在俄文两卷本(1923年首版)和中文四卷本(1972年首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里均列为开篇之作,这足见该文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
从论文的题目上看,该文是为马克思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所写的导言,但从内容和结构上却是完整和清晰的,可以独立成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是马克思于1843年夏在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写的一部未完成的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著作手稿,原稿39张,没有标题,每张手稿上均有马克思标上的罗马数字。写这部著作手稿的初衷是为了针对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中的唯心主义思辨哲学进行批判,但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著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观。因此,我打算用不同的、独立的小册子来相继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门的著作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①。然而这个计划并没有实施,马克思本来计划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导言》后接着完成这部已经着手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并把它付印,但《德法年鉴》停刊后,马克思逐渐放弃了这一写作和出版的计划,所以这份著作手稿直到1927年才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用原文发表,后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格斯全集》第1卷。
《导言》和马克思另一篇发表在《德法年鉴》的文章《论犹太人问题》是姐妹篇。《论犹太人问题》首次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而《导言》则着重探讨和论述了人类解放的现实力量和具体途径问题。列宁认为这两篇文章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二)历史背景
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已进到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空前迅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也被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英国,早在1640年就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成为全世界工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地,号称“世界工厂”。然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激化,其突出的表现和必然的结果就是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的第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同时,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工业无产阶级。这样,社会矛盾与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起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以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天经地义和永恒合理的社会制度;以欧文为代表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虽然辛辣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但却不了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找不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力量与正确途径。
在法国,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人权宣言》中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且继续传播着。到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更加巩固了资产阶级的胜利。法国于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作为法国大革命和法国工业革命的主力军——人民大众和工人阶级却未在革命胜利中得到任何经济果实,反而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中日益贫困。但他们从未放弃过斗争,这导致了1831—1834年爆发的里昂工人起义。在意识形态领域,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高举反封建的旗帜,却又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有力的论证;19世纪初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却又与英国的欧文同出一辙。
在德国,从近代开端到19世纪中叶,德国一直是一个政治分裂与经济落后的国家。到18世纪末,德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国,其内部四分五裂,邦国林立,诸候间割据争雄,各霸一方,争战频繁。在政治上,容克地主实行蛮横的半家长式的封建统治,市民社会只能在封建生产关系的夹缝中求生;在经济上,当时德国只有一些生产方法陈旧落后的小手工业,既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又远离世界贸易通道。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刺激和影响下,德国才逐渐步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但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枯与阻碍,使得资本主义在德国的发展十分缓慢。然而,当时的法国通过1830年的七月革命,英国通过1832年的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得到进一步的确立和加强,而当时德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这种鲜明的对比触动着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神经,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在法国和英国行将完结的事物,在德国现在才刚刚开始。这些国家在理论上反判的、而且也只是当作锁链来忍受的陈旧腐朽的制度,在德国却被当作美好未来的初升朝霞而受到欢迎……,在法国和英国是要消灭已经发展到终极的垄断;在德国却要把垄断发展到终极。那里,正涉及解决问题;这里,才涉及到冲突”①。法国大革命唤起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极大热情,然而这种热情很快就被淹没在对群众运动与群众革命的恐惧之中,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软弱性使得他们与德国封建势力妥协,他们希望依靠专制势力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保持社会的安宁和秩序。所以,他们“未等庆祝胜利,就遭到了失败,未等克服面前的障碍,就有了自己的障碍,未等表现出自己的宽宏大度的本质,就表现了自己的心胸狭隘的本质”。②这样,对法国大革命的向往就变成了在纯思维王国中对“理性、人权、自由”等的向往。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被深刻的表现在德国古典哲学之中,从康德到黑格尔,他们高扬了人类的理性、自由,却又只能在抽象的概念王国中徘徊;当他们一旦涉及现实社会问题时,却又表现出怯懦退缩与优柔寡断。正如马克思所说:“德国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③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处于“时代错乱”的德国现状。德国向何处去,这是摆在马克思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
展开
目录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一、写作背景……………………………………………………………
(一)篇名及出版简况…………………………………………………………
(二)历史背景…………………………………………………………………
(三)理论背景…………………………………………………………………
二、基本内容……………………………………………………………
(一)中心思想………………………………………………………
(二)主要内容………………………………………………………
三、简要评述……………………………………………………………
四、原著解读……………………………………………………………
(一)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
(二)马克思对德国现状的批判……………………………   
(三)马克思对德国理论的批判……………………………
(四)马克思对批判的武器的批判…………………………  
五、阅读参考……………………………………………………………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写作背景……………………………………………………………
(一)篇名及出版简况………………………………………………
(二)历史背景………………………………………………………………
(三)理论背景…………………………………………………………………
二、基本内容……………………………………………………………
(一)中心思想…………………………………………………………………(二)主要内容………………………………………………………………
三、简要评述……………………………………………………………
四、原著解读……………………………………………………………
(一)异化劳动学说……………………………………………………………
(二)人的本质学说……………………………………………………………
(三)共产主义学说……………………………………………………………
(四)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五、阅读参考…………………………………………………………
(一)[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全选)
(二)[对笔记本Ⅱ第XXXIX页的补充][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全选)
(三)[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全选)
(四)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摘要《绝对知识》章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写作背景……………………………………………………………
(一)篇名及出版简况…………………………………………………………
(二)历史背景
(三)理论背景…………………………………………………………………
二、 基本内容………………………………………………………
(一)中心思想…………………………………………………………………
(二)主要内容
 三、简要评述 …………       
四、原著解读    从第1条——第11条逐条解
五、阅读参考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一、文本概述
(一)写作背景
(二)历史意义
(三)出版简况
(四)文本结构
二、文本解读
(一)第一节解读
(二)第二节解读
(三)第三节解读
(四)第四节解读
三、进一步阅读资料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一、文本概述
(一)写作背景
(二)历史意义
(三)出版简况
(四)文本结构
二、文本解读
(一)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
(二)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
(三)经典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纲要
(四)回顾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具体过程
三、进一步阅读资料

马克思《资本论》(节选)
一、文本概述
(一)写作背景
(二)历史意义
(三)出版简况
(四)文本结构
二、文本解读
(一)第一版序言解读
(二)第二版跋
三、进一步阅读资料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文本介绍
(一)写作背景
(二)写作和出版情况
    (三)结构和主要内容
(四)历史意义
二、原著解读
(一)1888年单行本序言解读
(二)第一节解读
(三)第二节解读
(四)第三节解读
(五)第四节解读
(六)结语解读
三、相关阅读
恩格斯   《反对林论》(哲学编)
一、文本介绍
(一)写作背景
(二)写作和出版情况
    (三)结构和主要内容
(四)历史意义
二、原著解读
(一)第一版序言解读
(二)第二版序言解读
(三)第三版序言解读
(四)第一编 哲学《引论概论》解读
(五)第一编 哲学《分类。先验主义》解读
(六)第一编 哲学《四、世界模式论》解读
(七)第一编 哲学《五、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解读
(八)第一编 哲学《六、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解读
(九)第一编 哲学《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解读
(十)第一编 哲学《十、道德和法。平等》解读
(十一)第一编 哲学《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解读
(十二)第一编 哲学《十二、辩证法。量和质》解读
(十三)第一编 哲学《十三、辩证法。否定的否定》解读
三、相关阅读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一、写作、出版及其理论和现实旨归
(一)研究和写作
(二)理论背景
(三)政治背景
(四)马克思主义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
二、基本内容结构及序言讲解
(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结构安排
(二)《向报告人提十个问题》解读  
(三)《第一版序言》解读
(四)《第二版序言》解读
(五)《代绪论:某些“马克思主义”者在1908年和某些唯心主义在1710年是怎样驳斥唯物主义的》解读
三、第一章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
(一)第一节《感觉和感觉的复合》解读
(二)第二节《“世界要素的发现”》解读
(三)第三节《原则同格和“素朴实在论”》解读
(四)第四节《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是否存在?》解读
(五)第五节《人是否用头脑思想?》解读
(六)第六节《关于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唯我论》解读
四、第二章  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
(一)第一节 《“自在之物”或切尔诺夫对恩格斯的驳斥》解读
(二)第二节《论“超越”,或巴札罗夫对恩格斯的学说的“修改”》解读
(三)第三节《费尔巴哈和约•狄慈根论自在之物》解读
(四)第四节《有没有客观真理?》解读
(五)第五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或论波格丹诺夫所发现的恩格斯的折衷主义》解读
五、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三)
(一)第一节《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经验?》解读
(二)第二节《普列汉诺夫对“经验”概念的错误理解》解读
(三)第三节《自然界中的因果性和必然性》解读
(四)第四节《“思维经济原则”和“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解读
(五)第五节《空间和时间》解读
(六)第六节《自由和必然》解读
六、其他各章内容概要
(一)第四章《作为经验批判主义的战友和继承者的哲学唯心主义者》解读
(二)第五章《最近的自然科学革命和哲学唯心主义》解读
(三)第六章《经验批判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四)《结论》解读
七、全书重点提示及现实意义
(一)全书重点内容提示
(二)学习本书的现实意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