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带有汉儒天人感应理论的色彩外,这段话对理想社会基本特征的界定与《礼运》并无二致;要说有什么差别的话,就是董仲舒添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因素,而这可能是受道家影响的结果。“家给人足”体现了对物质生活的关怀,被视为理想社会的必要特性之一。不过,即便是“家给人足”,与强烈的物质欲望或者对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期盼毫无关系,更何况整段文字的重心仍在于人的德行,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br> 读后世儒者的论述,我们得到的结论不会有多大变化。仅举一例,我们来看汉末文学家王粲一段颇有文采的话:<br> 大人在位,时迈其德。先天弗违,稽若古则。睿哲文明,允恭玄塞。旁施业业,阐幽扬陋,博采畴咨。登俊义于垄亩,举贤才于仄微,置彼周行,列于邦畿。九德咸事,百寮师师。乃建雍宫,立明堂,考宪度,修旧章。缀故训之纪,综六艺之纲。下理九土,上步三光。制礼作乐,班叙等分。明恤庶狱,详刑淑问。百揆无废,五品克顺。形中情于俎豆,宣德教于四邦,布休风以偃物,驰淳化而玄通。于是四海之内,咸变时雍。仁泽洽于心,义气荡于匈。父慈子孝,长惠幼恭。推畔让路,重信贵公。<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