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实践与公正: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3018
  • 作      者:
    袁祖社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实践与公正: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价值观的深层变革、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促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观理论形成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价值观问题的艰辛理论探索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实践与公正: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研究》:
  可见,客体所固有的一定的自然属性是形成一定价值的客观前提、必要条件和要素。一定的价值(自然、人、社会、艺术等)也有其所固有的自然属性作为自己的物质承担者(如在自然美中,一定自然客体的线、形、色、声、质,等等),这一思想对我们坚持价值的唯物论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还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里,矿物的“美”即指与“矿物的商业价值”不同的矿物的肯定的审美价值(可见物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矿物的“特性”即指矿物的“美”这一肯定的审美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即从“矿物学”的自然科学眼光来看的矿物的物理属性。矿物客体的这种物理属性当然是它自身客观具有的,对矿物的审美价值自然具有制约性。然而,即使矿物的物理属性的表现,也不能看做纯客观的,它还要依赖能“看到”它的有“矿物学感觉”的主体,即一定的审美生理心理结构和能力,使客体自然属性的价值得以实现,这也是我们要注意的。
  众所周知,英国著名美学家霍加兹和博克把美归结为大小、一致、单纯、适宜、各部分的相互作用、鲜艳和明亮的色彩、色调的和谐等审美客体的纯自然属性、纯形式方面,而看不到其中主体的意味,这固然是片面的;但是,他们看到了审美价值的承担者——物的自然属性对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学意义,这则是可取的。爱沙尼亚建筑学家格奥尔克·卢别尔通过实验证明,视觉美感取决于观察一定的线条、比例、几何图形、彩色斑点时神经细胞的愉悦状态,譬如“黄金分割”反映了人体结构的统计规律,在感知它时,眼睛积极休息区处在最大限度,能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等。
  2.价值中主客体的关系
  价值并不是客体本身,也不是客体的自然属性本身。它既不是实体范畴,也不是客体的固有的属性范畴,而是客体为主体的关系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客体“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客体的任何属性都不是它自身孤立的存在。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体的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等,由客体本身的结构所决定,但它也要在一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如物体的色、形要在光中表现出来,物体的重量要在引力中表现出来,任何属性都要在一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属性范畴,都必然是关系范畴。然而,无论如何,这类属性是物自身的自然属性,所以马克思常常把它称为“固有的属性”、“本身的属性”、“自然属性”,等等。还有一类属性,要在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中表现出来,这种属性是客体本身的固有结构对主体发生作用的功能关系属性,或者说是客体为主体的关系范畴。客体的价值属性就是一种典型的功能关系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把黄金“用作奢侈品的原料,等等;此外它又取得了一种由它的特殊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他还谈到金银的“美学属性使它们成为满足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需要的天然材料”。这里的“审美属性”即指金银的颜色、延展性等作为金银审美价值物质承担者的自然属性,它们与“满足”主体“奢侈、装饰、华丽、炫耀等”特定的“需要”相对应。如马克思所说:“使用价值表示物和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它们最初无非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属性。”可见,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一种特殊的关系属性。马克思这里谈到的“使人愉快”的属性正是特指的物的审美价值属性,康德就曾经发现被审美感知的对象是“普遍令人愉快的对象”。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面向“现实”的实践改变逻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含义辨析与理论定位
一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体系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三 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

第二章 传统价值观的批判、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诞生及其意义
一 促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价值观理论形成的因素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价值观问题的艰辛理论探索

第三章 实践整体性思维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属性与革命性特征
一 历史的视野与现实的批判和反思: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形成的过程性与整体性特征
二 实践观点与价值思维: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内在逻辑特征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本质观——生存与生活意义的逻辑与理论基础变革
一 “当代价值基础危机
二 关于价值本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初步产生与形成
四 价值:实践主客体的同构性效应
五 实践自由度与价值的主体本质

第五章 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生成与确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观
一 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的生成与创造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范畴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三 劳动一实践过程直接就是主体创造社会(历史)价值的过程
四 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价值存在(和实现)的根据
五 价值实现在人自己的生活中

第六章 生存合理性的社会认同与个体体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价标准观
一 价值评价标准的内涵及其特征
二 生产力标准是评价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的价值导向标准
三 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第七章 立足于无产阶级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理想观
一 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价值观
二 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价值和命运的关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和一贯倾向
三 对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价值意识和价值理想的制定
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自由、平等、人权的价值观

第八章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价值观
第九章 生存一发展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第十章 自主创造与自为享有的辩证统——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观
附录一 个体价值信念自觉与生存意义之重建
附录二 毛泽东的社会价值论
附录三 邓小平的价值思维及其实践智慧
附录四 “生存合理性”的人文价值意蕴——“意义世界”之真蕴探究
附录五 意义世界的创生及其自为拥有——人的超越性与自由本质探究
附录六 意义:在当代人学理论的视域内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