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0061
  • 作      者:
    李蜀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蜀人,男,1958年5月出生于重庆市,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地质专科,1992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1999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博士,专业是外国哲学,方向是西方哲学史。2002年8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又回到西南民族大学从教。已参编学术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现在主要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和现代中西哲学比较。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方哲学研究丛书:中西形而上学之比较研究》大致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分别论述了西方形而上学和中国传统儒学和道家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其基本思想;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现代中国哲学形而上学构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思想,并以熊十力、冯友兰和金岳霖这三位建构过形而上学体系的哲学家为例,具体分析了他们这些建构时所受到的中国传统形而上学和西方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指出了他们在构建形而上学体系时所陷入理论困境的表现和原因;第三部分说明了中西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因此,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积极意义就在于:真正确定了主体在哲学中的巨大作用,从而说明了客体只能在主体的作用下才能成为客体。认识的对象只能是现象而不能是物自体。这样,康德就将世界划分了两个: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相应地,哲学也分成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是关于现象或认识论的哲学,实践哲学是关于本体或形而上学的哲学。认识和实践这对古老的问题,第一次在哲学上被康德明确地划分成为两个完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领域。因此,这场革命的意义可以用康德自己的话来概括:“因此我就得限制知识,以便替信念留余地。”①
  在康德看来,最基本的信念就是“人是什么”。因此,形而上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他看来,人是最终目的这一目的的问题指示着所有其他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在康德看来,一切哲学都是围绕着人这个目的展开的。在人之外不可能还有哲学的最终目的。即便在人类理性运用的最终目的上,这一问题也为理性运用确定了方向。理性运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这一实用人类学的提问只能作为实践哲学的附属才能够胜任之。因为实用人类学是经验性科学,经验性科学没有普遍性。而实践哲学才是纯粹规范性理论。只有将实用人类学奠基于实践哲学的基础之上,“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才能够获得本质性的解答。所以,他认为,将人的现实性置于哲学中心点的曾经是启蒙运动的纲领,既不能成为道德的基础,也不能成为哲学的基础,它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而且最终确定了所有哲学方向的问题。但是,这一点却丝毫也改变不了它对哲学基础性问题的无意义性。正是在康德这里,“人的现实性是什么”问题抽身退出了自启蒙运动以来它所据的哲学的中心位置。因此,康德哲学并不是“人是什么”的认识问题,并不是张三、李四等人“类本质”的问题,而是普遍的人性问题,是人的意义问题,是主体的主体性问题。
  因此,一方面,康德继续沿着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深入,开始了他对理性的批判性考察,确定了理性的来源,范围和限度,区分了理性的思辨性和实践性,终结了传统认识论,开创了先验哲学,将未来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奠定于实践理性之上;另一方面,在康德称为“本体界”的实践理性这块领域里,呈现的都是先验主体通过意志实行的普遍行为,也可以说是人的形而上学行为。而这样的普遍行为即是道德的行为。这里的人已经不是现实经验的人而是纯粹的自我主体。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不受外界的任何限制可以自己为自己立法,决定自己,即自律性,这便是康德意义上自由的基本蕴义。这种自由一开始就具有存在意义。因为所有道德法则之所以可能便是因为先验主体自由的存在。因此,在实践理性领域中,在人的道德行为里,自由便成为康德道德哲学的“拱心石”。其实,自由也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包括法哲学、宗教哲学、政治哲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哲学的“拱心石”。①
  康德搬出自由这块“拱心石”后立即就重新照亮了西方的形而上学。因为自从亚里士多德以后“形而上学”几乎就是哲学的代名词。哲学所关心的就是那些普遍的、必然的、无形的、抽象的问题。这样,形而上学也就是成为思辨的代名词。但是,这又同哲学或形而上学的本性是相悖的。因为从根本上说哲学或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人的命运和社会合理秩序普遍原理的学科。在康德看来,这样是由于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造成的。形而上学成为“抽掉一切经验,而从纯粹概念完全先验地论证一个最高原因的存在”的学科。②这种思辨形而上学同其本义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分裂。形而上学的基础和意义都被彻底地抽空。思辨的本体(Noumena/Noumena)变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彻底丧失了存在意义。到康德时代,这种被胡塞尔称为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引起了哲学上一系列混乱和毫无意义的争议,哲学的威望彻底低落。因此,拯救形而上学便成为康德那个时代的使命。所以,通过自由,康德找到了解决一种崭新未来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路径。这便是他实践理性的建构。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形而上学的词语学考证
第一节 西方形而上学的词源学考察
一 西方“Being”的词源学考证
二 西文“Being”的第三人称单数的意义
三 西文“Being”的意义
第二节 中文“是”和“存在”的词源学考察
一 中文“是”和“存在”的词源学考证
二 中文“是”和“存在”词源学考证的意义

第二章 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
第一节 古希腊时期的形而上学
一 西方形而上学的提出
二 前形而上学时期古希腊自然哲学思想
三 西方形而上学的原初意义
第二节 近代西方主体性的形而上学
一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思想
二 休谟的形而上学思想
三 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四 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思想

第三章 西方形而上学的现代表现
第一节 尼采的形而上学思想
一 价值批判
二 上帝之死的意义
三 强力意志
四 尼采形而上学的意义
第二节 胡塞尔的形而上学思想
一 理论背景
二 纯粹逻辑
三 纯粹逻辑中的意向性思想
四 纯粹意识及其意义
第三节 海德格尔此在形而上学思想
一 基础存在论
二 存在与存在者问题
三 存在的误解
四 此在
五 此在的生存
六 切己与非切己的生存状态
七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思想
八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恩想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节 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思想
一 分析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 哲学的划界
三 世界的形而上学性
四 逻辑世界的可能性
五 可说的与不可说的
六 思维逻辑形而上学的人生意义

第四章 中国传统儒学中形而上的特点
第一节 原始儒学的形而上思想
一 天人关系
二 《周易》在传统儒学形成上思想中的意义
三 传统儒学中礼乐的形而下之意义
第二节 先秦儒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
一 孔子的仁义思想
二 孟子的立人之道
第三节 汉儒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
一 董子的天人感应思想
二 形而下学的人道
第四节 宋明儒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
一 朱熹的理气思想
二 王阳明的心性思想
第五节 中国传统儒学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的意义
一 中国传统儒学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的基本特点
二 人欲的重新建构

第五章 中国道家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
第一节 中国道家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概述
一 道家哲学思想的特点
二 道家形而上学与形而下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 老子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
一 老子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的基本思路
二 老子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 老子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的统一
第三节 庄子境界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
一 《庄子》内篇的结构
二 《庄子》内篇中主要的哲学思想
三 庄子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思想的内在关联
四 庄子形而上与形而下思想的评价

第六章 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困境
第一节 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特点
一 中国现代哲学的时间划分
二 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特点
三 中国现代哲学形而上学建构的意义
第二节 熊十力的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思想
一 佛学的影响与批判
二 本体的形而上学性
三 本体的认识方法
四 从本体到本心
五 不二与一体的形式上学特征
六 本体之形而上学之意义
第三节 冯友兰空灵的形而上学思想
一 哲学与科学
二 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
三 冯友兰的形而上学思想
四 冯友兰形而上学思想的特点
第四节 金岳霖境界的形而上学思想
一 金岳霖形而上学思想的基本思路
二 事实与所与
三 能与式
四 道及其作用
五 金岳霖形而上学思想的价值
第五节 中国现代哲学形而上学建构的理论困境
一 理论困境的表现
二 陷入困境的原因
三 理论困境的价值和意义
结束语 解除西方形而上学羁绊下的中国哲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