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概念范畴的多维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88407
  • 作      者:
    俞建梁,罗亚喃著
  • 出 版 社 :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俞建梁,无锡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生物语言学。2010年4—10月为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合作导师为著名心理语言学家Thomas Bever。在国内外语类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罗亚喃,安徽省六安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
展开
内容介绍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范畴概念以来,范畴及范畴化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语言学研究新视野文库>:概念范畴的多维研究》以汉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思辨到实证将范畴化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学、哲学、复杂性科学、模因论以及大腑神经心理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考察,从不同纬度揭示范畴的生成和演化机制,进而阐释范畴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语言学研究新视野文库:概念范畴的多维研究》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讨经典范畴理沦和现代范畴理论在构建范畴过程中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并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而消弭两种范畴理论之间存在的罅隙和消解其间的张力,实现两者的融通,进一步推进范畴和范畴化在哲学、认知科学及脑神经科学等方面的认识和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语言学研究新视野文库:概念范畴的多维研究》
  4.3 范畴不确定性的后现代诠释
  西方的近代哲学与古典哲学都强调“本质”、“存在”、“主体”、“上帝”等所谓“元概念”,赋予其“中心”地位,追求宇宙、人生、知识的秩序、必然、确定,似乎只要抓住这个中心就能达到目的。因为中心是对结构的主宰,人们可以通过这个中心去理解和阐释世界的其他部分及其变化,这集中体现了主体哲学对世界秩序与确定性追求的思想。尼采是第一位深刻认识并对传统确定性思想进行批判的人。继尼采之后,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对传统的主体哲学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构。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层面对主体哲学进行批判,认为并不存在什么f司一性、本质、差异性、无序性,而不确定性才是事物的本真状态。在德里达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确定性标准是不存在的。与对不确定性追求相联系,伽达默尔从“理解”出发,对主体哲学从语言层面进行解构,他说:“有什么不属于我们用语言做出的世界定向呢?人类对世界的一切认识都是靠语言媒介的。”(丁祖豪,2004)在伽达默尔那里,主体哲学已经虚化。不是主体创造了理解,而是理解创造了主体。
  从本体论上看,现实世界之所以是不确定性的,首先来源于客观事物本身,即自然界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不确定性具有本体论的含义。20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客观世界本身就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牛顿力学在宏观领域内可谓完美,对于简单系统,似乎可以根据动力学定律进行确定性的预言。一旦进入微观稍复杂些的系统,动力学定律就无能为力了。物理学中还有“测不准原理”、“宇称不守恒定律”,逻辑学中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李晓明,1985:8)以及数学中的变量数学、统计数学、模糊数学都是从不同侧面涉及不确定性。现代物理学、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显示,个别到一般的跳跃,有限量到无限量的转换,正是人类认识不确定性所表现的思维模糊整合机制的特性。至于哲学领域,在古代中国,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这里,“道”和“名”作为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具有不确定性。古希腊学者赫拉克利特提出,“一切皆流,无物常在”,“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过程中,并不存在确定的东西。古希腊另一位学者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而“无限者”则是性质无任何规定、不确定的、不限定的东西。
  ……
展开
目录
第1章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
1.1 引言
1.2 范畴研究在西方哲学中的渊源
1.3 亚里士多德范畴论
1.4 亚里士多德范畴论的意义
1.5 亚里士多德范畴论之不足
1.6 结语

第2章 现代范畴理论概述
2.1 引言
2.2 现代范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3 现代范畴理论的应用
2.4 结语

第3章 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质疑——基于反训为语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反训的界定及其成因
3.3 原型理论的主要观点
3.4 原型理论存在的片面问题
3.5 结语

第4章 概念范畴的不确定性
4.1 引言
4.2 范畴的不确定性
4.3 范畴不确定性的后现代诠释
4.4 范畴是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统一
4.5 结语

第5章 概念范畴的主观性及相关问题研究
5.1 引言
5.2 范畴的主观性
5.3 范畴本质理解的几个问题
5.4 结语

第6章 概念范畴构建的主体间性——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为视角
6.1 引言
6.2 相似性和原型的主体性与不确定性
6.3 范畴构建的主体间性
6.4 结语

第7章 概念范畴的自组织性
7.1 引言
7.2 自组织性的科学含义
7.3 自组织性是范畴进化的动因
7.4 范畴系统的自组织性特征
7.5 范畴自组织性中主体性、内部条件以及外部条件之间的制约关系
7.6 结语

第8章 概念范畴具身性——基于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的假设与证据
8.1 引言
8.2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概述
8.3 语义范畴特异性损伤的理论假设
8.4 概念范畴组织表征的神经心理证据
8.5 概念范畴的具身性
8.6 结语

第9章 概念范畴模因论
9.1 引言
9.2 语言与模因
9.3 概念范畴的模因
9.4 概念范畴模因的三个特性
9.5 概念范畴模因复制的周期
9.6 概念范畴模因的复制条件
9.7 概念范畴模因复制传播的内在动因
9.8 结语

第10章 范畴与大脑的空间关系剖析:基于fMRI的研究
10.1 引言
10.2 语义任务相关脑区
10.3 动物/工具范畴激活脑区
10.4 规则和相似性的认知神经研究
1O.5 结语与展望

第11章 范畴与大脑的时间关系剖析:基于ERP的研究
11.1 引言
11.2 自然物/人造物范畴相关的ERP研究
11.3 上位层次/基本层次/下位层次范畴的ERP研究
11.4 社会范畴的ERP研究
11.5 结语与展望

第12章 范畴特异性脑区研究
12.1 引言
12.2 范畴脑区激活的特异性
12.3 范畴激活脑区特异性质疑
12.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