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信息技术与道德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90714
  • 作      者:
    (荷)尤瑞恩·范登·霍文,(澳)约翰·维克特主编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尤瑞恩·范登·霍文(Jeroen van den Hoven),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技术政策和管理学院哲学系道德哲学教授,同时担任《伦理学与信息技术》杂志主编.欧洲共同体在布鲁塞尔的“信息科学技术”(IST.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顾问组成员,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和特温特大学联盟组建的“伦理学与技术”中心的科研主任,是“邪恶在线”《Evil Online)的合作者和联合主任。
  
  约翰·维克特(John Weckert)是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应用哲学与公共伦理学中心教授级研究员。他已经出版了大量关于信息和通信技术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是《纳米伦理学:纳米范围的会聚技术伦理学》杂志主编,此刊物在计算机伦理学领域广泛发行。
展开
内容介绍
  信息技术是后工业社会的实践与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可实证的道德问题的源头。它既涉及技术探索,也关涉道德理论相关领域。在《当代科学技术应用伦理学丛书:信息技术与道德哲学》中,一个国际哲学家团队在信息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许多方面有着闪光的论点,包括信息隐私、数字鸿沟、平等机会、电子商务的信任和电子民主,收录的文章共同论证了如何解释平等、正义、所有权和隐私,有益于考量信息技术是怎样地形塑了我们的社会、认识实践和道德经验。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看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因此它也唤起我们对像友谊、关心、承诺、信任这样概念的重新审视。
  《当代科学技术应用伦理学丛书:信息技术与道德哲学》可供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工程伦理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工程师、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种解释强调有说服力的论点的作用,以及在志趣相投的人群中,听到与没听到的作用。它建立在一种常识上:任何人对任何问题的立场是(很幸运)能够说明(至少部分地说明)哪个论点具有说服力。如果你的立场会因为群组讨论的结果而改变,它很可能会向群组内坚持的、集体的立场方向转变。当然(这是一个关键点),组内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个方向的一个群组,会提供不相称的大量的论据来支持这一方向,而提供一小部分论据支持相反的方向。因此,讨论的结果会使作为一个集体的讨论组朝最初倾向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固然,有着最极端观点的人有时也会在立场上变得更加温和。但群组作为一个整体,根据统计规则,会在其预先深思熟虑的倾向上变得更加极端。
  第二种解释包括社会比较,始于主张人们想要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赞同理解,也同样能赞同理解自己。一旦他们听到别人的观点,他们就把自己的观点调整到主导的观点上去。例如,人们会希望在民权法、女权主义,或者在国防支出增加上,看起来不要太热情或者太保守;这样,当他们听到别人所想,尤其是群体的其他成员所想时,他们的观点会迅速转变。
  群体极化是人类发展规律,但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能够减少、增加甚至消除它。现在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人们在以前或以后认为自己属于一个有共同特征和一定程度团结在一起的群体,群体极化就会大大增加。例如,如果一个群体在网络讨论群中把自己看做高税率的反对者,或是维护动物权利的提倡者,他们的讨论很可能变为相当极端的讨论。如果他们这样看待自己,群体极化就更可能出现,并且更极端化。因此,那些收听保守广播节目的人,或那些观看传统宗教价值观或揭露白人种族主义电视节目的人,在观点上或最终在行动上能够发生重大改变。
  这不足为奇。如果普通的群体极化结果是有限舆论共享和社会影响的产物,那么当群体成员在主要方面认为彼此是相似的,或者如果外部因素(政治、地理、种族、性别)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群体极化被强化是合乎情理的。
  ……
展开
目录
总序(陈凡)
作者一览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诺伯特·维纳和信息伦理学的兴起
一、科学、技术和伦理学
二、信息伦理学的诞生
三、控制论和人性
四、控制论和社会
五、社会和“智能”机器
六、美好的人类生活与正义原则
七、熵和信息伦理学形而上学
八、维纳形而上学思想的解释力
九、摩尔的计算机伦理学理论
十、弗洛里迪的计算机伦理学原理
十一、维纳对计算机伦理学的方法论贡献
十二、维纳的信息伦理学遗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为什么我们需要更好的新兴技术伦理规范
一、引言
二、技术革命
三、技术革命和伦理规范
四、三种快速发展的技术
五、更好的伦理规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信息伦理学:本质和范畴
一、信息伦理学研究的统一方法
二、宏观信息伦理学
三、六种常见误解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公共领域的变革——政治权威、言论自由及网络公共领域
一、公共领域、负责人、代理人:政治权威的变革
二、公众与公共领域:一些概念性问题
三、交流自由与分散公共领域:代理机构的作用
四、从公众到公共领域:跨国民主制度形式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民主与网络
一、思想实验
二、公共(与私人)论坛
三、专门化——和分工化
四、社会级联
五、共同经验
六、建议
七、反对审查制度,但超越反对审查制度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博客的社会认识论
第七章 多重自我和关系本体——在线亲密性和隐私
第八章 本体与信息技术
第九章 信任、信赖和互联网
第十章 自尊、可识别性和互联网
第十一章 文化和全球网络——期待全球伦理规范吗?
第十二章 集体责任、信息和通信技术
第十三章 计算机作为代理者
第十四章 道德哲学、信息技术和版权——Grokster公司
第十五章 信息技术、隐私及个人数据保护
第十六章 在技术中体现价值——理论与实践
第十七章 信息技术研究伦理学
第十八章 分配公正与信息的价值——(广义上的)罗尔斯方法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