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境由心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0230095
  • 作      者:
    熊十力著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大家写给大家:境由心生》是熊老先生的哲学著论的汇总,其文章的主题由融儒入佛到儒佛同参,再到融佛入儒、归宗儒学演进。其“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建构宏伟,构思奇巧,富有创发,独具特色。熊老的哲学思想以其广阔的文化视野,独具的哲人慧思,提出并力求解决的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而他凭着对生命存在的独特体验,所作出的对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价值自觉、文化自觉的阐扬,又为人类开创一条探寻价值的新路,而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熊十力(1885—1968),中国哲学家,思想家。以佛教唯识学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体。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湖北省黄冈(今团风)县上巴河张家湾人。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大家写给大家:境由心生》收录了熊十力的学术专论、随笔、短论、讲词、语录等,涉及到中国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所讨论的问题,如哲学与科学对象的界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区别及融通、佛儒道之异同、先秦诸子学的评价等,都是上个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直至今天中国思想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的一个侧面。从中可以领略一代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为人处事及对待人生的态度。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的根柢在思想。思想原本性情。性情之熏陶,不能不受影响于环境。中西学术思想之异,如宗教思想发达与否,哲学路向同否,科学思想发展与否,即此三大端,中西显然不同。此其不同之点,吾以为就知的方面说,西人勇于向外追求,而中人特重反求自得。就情言,西人大概富于高度的坚执之情,而中人则务调节情感,以归于中和。不独儒者如此,道家更务克治其情,以归恬淡。西人由知的勇追,与情之坚执,其在宗教上追求全知全能的大神之超越感,特别强盛。稍易其向,便由自我之发见而放弃神的观念,既可以坚持自己知识即权力,而有征服自然,建立天国于人间之企图。西人宗教与科学,形式虽异,而其根本精神未尝不一也。中国人非无宗教思想,庶民有五祀与祖先,即多神教。上层人物,亦有天帝之观念,即一神教。但因其知力不甚喜向外追逐,而情感又戒其坚执,故天帝之观念,渐以无形转化,而成为内在的自本自根之本体或主宰,无复有客观的大神;即在下层社会,祭五祀与祖先,亦渐变为行其心之所安的报恩主义,而不必真有多神存在,故祭如在之说,实中国上下一致之心理也。中国人唯反求诸己,而透悟自家生命,与宇宙元来不二。
  孔子赞《易》,明乾元统天,乾元,仁也。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万物同具之生生不息的本体。无量诸天,皆此仁体之显现,故曰统天。夫天且为其所统,而况物之细者乎。是乃体物而不遗也。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参考《新唯识论》语体本《明心章》。庄生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灼然物我同体之实。此所以不成宗教,而哲学上,会物归己,用僧肇语,陆子静言宇宙不外吾心,亦深透。于己自识,即大本立。此中己字,非小己之谓。识得真己,即是大本。岂待外求宇宙之原哉。此已超越知识境界,而臻实证。远离一切戏论,是梵方与远西言宗教及哲学者所不容忽视也。《新唯识论》须参考。中国哲学归极证会,证会则知不外驰。外驰即妄计有客观独存的物事,何能自证。情无僻执。僻执即起倒见,支离滋甚,无由反己。要须涵养积渐而至。此与西人用力不必同,而所成就亦各异。
  科学思想,中国人非贫乏也。天、算、音律与药物诸学,皆远在五帝之世。指南针自周公。必科学知识,已有相当基础,而后有此重大发明。未可视为偶然也。工程学在六国时,已有秦之李冰,其神巧所臻,今人犹莫能阶也。非斯学讲之有素,岂可一蹴而就乎。张衡候地震仪,在东汉初。可知古代算学已精,汉人犹未失坠。余以为周世诸子百家之书,必多富于科学思想,秦以后渐失其传。即以儒家六籍论,所存几何。孔门三千七十,《论语》所记,亦无灵语。况百家之言,经秦人摧毁,与六国衰亡之散佚,又秦以后大一统之局,人民习守固陋,其亡失殆尽,无足怪者。余不承认中国古代无科学思想。但以之与希腊比较,则中国古代科学知识,或仅为少数天才之事,而非一般人所共尚。此虽出于臆测,而由儒道诸籍,尚有仅存,百家之言,绝无授受,两相对照,则知古代科学知识非普遍流行,故其亡绝,易于儒道诸子。此可谓近乎事实之猜度,不必果为无稽之谈也。中国古代一般人嗜好科学知识不必如希腊人之烈。古代由儒家反己之学,自孔子集二帝三王之大成以来,素为中国学术思想界之正统派,及道家思想与儒术并行之情形以观,正可见中国人知不外驰,情无僻执,乃是中国文化从晚周发源便与希腊异趣之故。希腊人爱好知识,向外追求,其勇往无前的气概,与活泼泼的生趣,固为科学思想所由发展之根本条件,而其情感上之坚执不舍,复是其用力追求之所以欲罢不能者。此知与情之两种特点,如何养成,吾以为环境之关系最大。希腊人海洋生活,其智力以习于活动而自易活跃。其情感则饱历波涛汹涌而无所震慑,故养成坚执不移之操。中国乃大陆之国,神州浩博,绿野青天,浑沦无间,生息其间者,上下与天地同流,神妙万物,无知而无不知。妙万物者,谓其智周万物而实不滞于物也。不琐碎以逐物求知,故曰无知。洞彻万物之原,故曰无不知。彼且超越知识境界,而何事匆遽外求,侈小知以自丧其浑全哉。儒者不反知,而毕竟超知;道家直反知,亦有以也。夫与天地同流者,情冥至真而无情,即荡然亡执矣。执者,情存乎封畛也。会真则知亡,有知,则知与真为二。非会真也。而情亦丧。妄情不起曰丧。故无执也,知亡情丧,超知之境,至人之诣也。儒道上哲,均极乎此。其次,虽未能至,而向往在是也。
  就文学言,希腊人多悲剧。悲剧者,出于情之坚执,坚执则不能已于悲也。中国文学以《三百篇》与《骚经》为宗。《三百篇》首《二南》,《二南》皆于人生日用中,见和乐之趣,无所执,无所悲也。《骚》经怀亡国昏主托于美人芳草,是已移其哀愤之情,聊作消遣。昔人美《离骚》不怨君。其实,亡国之怨,如执而不舍,乃人间之悲剧,即天地之劲气也。后世小说写悲境必以喜剧结,亦由情无所执耳。使其有坚执之情,则于缺憾处,必永为不可弥缝之长恨,将引起人对于命运或神道与自然及社会各方面提出问题,而有奋斗与改造之愿望。若于缺憾而虚构团圆,正见其情感易消逝而无所固执。在己无力量,于人无感发。后之小说家承屈子之流而益下,未足尚也。要之中国人鲜坚执之情,此可于多方面征述,兹不暇详。
  就哲学上超知之诣言,非知不外驰,情无僻执,无由臻此甚深微妙境界。然在一般人,并不能达于哲学上最高之境,而不肯努力向外追求,以扩其知。又无坚执之情,则其社会未有不趋于委靡,而其文化,终不无病菌之存在。中国人诚宜融摄西洋以自广,但吾先哲长处,毕竟不可舍失。
  或问曰:西方文化无病菌乎?答曰:西洋人如终不由中哲反己一路,即终不得实证天地万物一体之真,终不识自性,外驰而不反,只向外求知,而不务反求诸己。知识愈多,而于人生本性日益茫然。长沦于有取,以丧其真。有取一词,借用佛典。取者,追求义略言之,如知识方面之追求,则以理为外在,而努力向外穷索,如猎者之疲于奔逐。而其神明恒无超脱之一境,卒不得默识本原,是有取之害也。欲望方面之追求,则凡名利权力种种皆其所贪得无厌而盲目以追逐之者,甚至为一己之野心与偏见,及为一国家一民族之私利而追求不已,构成滔天大祸,卒以毁人者自毁。此又有取之巨害也。是焉得无病菌乎!中西文化宜互相融和,以反己之学立本,则努力求知,乃依自性而起大用,无逐末之患也。并心外驰,知见纷杂,而不见本原,无有归宿,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中西学术,合之两美,离则两伤。
  (答张东荪)弟以病躯,常有神伤不敢窥时报之感;故未阅《晨报》。昨闻人言,兄有一文,题曰《中西哲学合作的问题》,登在《北平晨报》《思辨》栏,系对弟前登天津《大公报》一文而发者。弟固素喜闻吾兄之言论,因觅取一读。关于合作一词,弟前文中尚未用及,只有如下数语。愚意欲新哲学产生,必须治本国哲学与治西洋哲学者共同努力。彼此热诚谦虚,各尽所长。互相观摩,毋相攻伐。互相尊重。毋相轻鄙。务期各尽所长,然后有新哲学产生之望,云云。
  兄或即由此段文字,而判为主张合作,实则与尊意所谓中西分治,元是一致也。分治之说,自社会言之,却是完成合作,如造针厂然。锻铁乃至穿鼻等等,人各分工而治,恰恰以此完成合作之利。但就个人治哲学而言之,是否应当中西兼治,弟颇因尊论而愿有所言。常以为如有人焉,能尽其诚,以兼治中西之学,而深造自得,以全备于我,则真人生一大快事。更有何种理由,能言此事之不应当耶?如兄引荀子书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此段话,确足代表东方各派哲学底一致的根本精神。中国儒道诸家如是,印度佛家亦如之。佛家经典,形容佛身一一毫端放大光明,表示宇宙底清净就在他身上实现着。易言之,他就是真理显现。所以他说真如一名法身,不是当作所知的外在境界。特各家所造自有浅深,此姑不论。然此等实践的精神,即把真理由实践得到证明。人只要不妄自菲薄,志愿向上,则从事此等学问,用一分力,有一分效,用两分力,有两分效。谁谓治西洋
  哲学者对中国哲学,便当舍弃不容兼治耶?尊论云,中国人求学的动机是求善,而不是求真。西方人的求知,志在发掘宇宙的秘密。便和开矿一样,其所得是在外的,与得者自身不必有何关系。所以西方能成功科学。这个态度,是以求知道实在为目标,不是当作一个价值来看。总之,西方人所求的是知识,而东方人所求的是修养。换言之,即西方人把学问当作知识,而东方人把学问当作修养。这是一个很可注意的异点。此段话,是真见到中西文化和哲学根本不同处。非精思远识如吾兄者,何能道及此?但吾兄必谓中西可以分治,而不堪融合,则愚见适得其反。吾侪若于中国学问痛下一番工夫,方见得修养元不必摒除知识,知识亦并不离开修养。此处颇有千言万语,当别为详说。唯于兄所谓西学求真,中学求善之旨,是以真善分说。弟不必同意。兄云,西人态度,以求知道实在为目标。则所谓真者,即实在之异语。然实在之一词,或真之一词,似宜分别其用于何等领域之内,方好判定其涵义。而西洋哲学家真善分说之当否,亦将视真字之意义为何,然后可论。弟意哲学实只玄学所求之真或实在,与科学所求之真或实在,本不为同物。科学所求者,即日常经验的宇宙或现象界之真。易言之,即一切事物相互间之法则。如凡物皆下坠,凡人皆有生必有死,地球绕日而转,此等法则,即事物之真,即现象界的实在。科学所求之真即此。但此所谓真,只对吾人分辨事物底认识的错误而言。发见事物间必然的或概然的法则,即得事物底真相。没有以己意造作,变乱事物底真相,即没有错误。故谓之真。是所谓真底意义,本无所谓善不善。此真既不含有善的意义,故可与善分别而说。西洋人自始即走科学的路向,其真善分说,在科学之观点上,固无可议。然在哲学之观点上亦如之,则有如佛家所斥为非了义者。此不可不辨也。哲学所求之真,乃即日常经验的宇宙所以形成的原理,或实相之真。实相犹言实体。此所谓真,是绝对的,是无垢的,是从本已来自性清净。故即真即善。儒者或言诚,诚即真善变彰之词。或但言善,孟子专言性善。而真在其中矣。绝对的真实故,无有不善。绝对的纯善故,无有不真。真善如何分得开?真正见到宇宙人生的实相的哲学家,必不同科学家一般见地,把真和善分作两片说去。吾兄谓中人求善,而不求真,弟甚有所未安。故敢附诤友之末,略为辨析。总之,中国人在哲学,是真能证见实相。所以,他总在人伦日用间致力,即由实践以得到真理的实现。如此,则理性、知能、真理、实相、生命,直是同一物事而异其名。此中理性知能二词,与时俗所用,不必同义。盖指固有底而又经过修养的之明智而言。中人在这方面有特别成功。因此,却偏于留神践履之间,如吾兄所谓本身底修养,便不能发展科学。吾前言,修养,不必摒除知识。须知不必云云,则已不免有忽视知识的趋势。周子曰: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富哉斯言!古今几人深会得?凡事势流极,至于天地悬殊者,其肇端只在稍轻稍重之间,非析理至严者莫之察也。易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昧哉斯言也!罗素常说,喜马拉雅山头一点雨,稍偏西一点,便落入印度洋去,稍偏东一点,便落入太平洋去。中人学问,起初只是因注重修养,把知识看得稍轻,结果便似摒除知识,而没有科学了。西人学问,起初只因注重知识,所以一直去探求外界的事物之理。他也非是绝不知道本身的修养,只因对于外物的实测工夫,特别着重,遂不知不觉的以此种态度与方法,用之于哲学。他遂不能证得实相,而陷于盲人摸象的戏论。因此,他的修养,只是在日常生活间,即人与人相与之际,有其妥当的法则。此正孟子所讥为外铄,告子义外之旨即此。后儒所谓行不著,习不察,亦谓此等。中人的修养是从其自本自根,自明自了,灼然天理流行,即实相显现。而五常百行,一切皆是真实。散殊的即是本原的,日用的即是真常的。如此,则所谓人与人相与之际,有其妥当的法则者。这个法则的本身,元是真真实实,沦洽于事物之间的,可以说事物就是由他形成的。若反把他看作是从人与人底关联中构成的,那法则便是一种空虚的形式。这等义外之论,是不应真理的。所以言修养者,如果不证实相,其修养工夫,终是外铄。所以站在东方哲学的立场,可以说,西人的修养工夫,还够不上说修养,只是用科学的知识,来支配他的生活,以由外铄故。或谓康德一流人,其言道德似亦不是外铄的,可谓同于东方哲人的修养否?此则不敢轻断。然康德在谈道德方面,亦承认神的存在。此为沿袭宗教思想,且与科学计度外界,同其思路。斯与东方哲学复不相类。总之,西人学问,纵不无少数比较接近东方者。然从大体说来,西人毕竟偏于知识的路向,而距东方哲人所谓修养,不啻万里矣。有谓吾兄以修养专属中人为不必当者,是乃粗疏之见也。如上所说,可见中西学问不同,只是一方,在知识上偏著重一点,就成功了科学。一方,在修养上偏著重一点,就成功了哲学。中人得其浑全,故修之于身而万物备,真理元无内外。西人长于分析,故承认有外界,即理在外物。而穷理必用纯客观的方法。中西学问不同,举要言之,亦不过如此。弟数十年来,感于国人新旧之争,常苦心探索其异处。常闻明季哲人方密之遗书,谓中学长于通几,西学长于质测。通几由修养而得,质测乃知识所事。其与吾侪今日之论,犹一辙也。弟唯见到中西之异,因主张观其会通,而不容偏废。唯自海通以来,中国受西洋势力的震撼。中学精意,随其末流之弊,以俱被摧残。如蒜精之美,不幸随其臭气而为人唾弃。因是惶惧,而殚精竭力,以从事于东方哲学之发挥。《新唯识论》,所由作也。是书,今人盖鲜能解者。吾兄一向用功,亦不同此路数,或不必同情此书。弟因触及素怀,便及此事,要不欲外所旁论,窃以为哲学与科学,知识的与非知识的即修养的宜各划范围,分其种类,辨其性质,别其方法。善侪治西洋科学和哲学,尽管用科学的方法,如质测,乃至解析等等。西洋哲学,从大体说来,是与科学同一路子的。虽亦有反知的哲学,较以东方,仍自不类。治中国哲学,必须用修养的方法,如诚敬,乃至思维等等。孔、孟恒言敬、言诚,程子《识仁篇》云以诚敬存之,朱子所谓涵养,即诚敬也。孔、孟并言思,孟云不思即蔽于物,甚精。孔云思不出位者,此犹佛家所谓思现观,不流于虚妄分别,不涉戏论,是谓思现观,是谓思不出位。宋以后儒者,言修养,大抵杂禅定,而思唯之功较疏,宜反诸孔、孟。道并行而不相悖,正谓此也。修养以立本,则闻见之知,壹皆德性之发用,而知识自非修养以外之事。智周万物,即物我通为一体。不于物以为外诱而绝之,亦不于物以为外慕而逐之也。孔、孟之精粹,乃在是耳。孔、孟主修养,而未始反知也。当此中西冲突之际,吾侪固有良好模型,又何必一切唾弃之哉!
  尊论有云:若以西方求知识的态度,来治中国学问,必定对于中国学问,觉得其中甚空虚,因而看得不值一钱。此数语,恰足表示今人对于中学的感想。老子绝学无忧之叹,殆逆料今日事矣。忆弟年事未及冠,似已得一部《格致启蒙》,读之狂喜。后更启革命思潮。六经诸子,视之皆士苴也。睹前儒疏记,且掷地而詈。及长而涉历较广,综事比物,自审浮妄。转而读吾古书,旷观群学,始自悔从前罪戾,而不知所以赎之也。中国学者,其所述作,不尚逻辑,本无系统。即以晚周言之,《论语》《老子》,皆语录体。《庄子》书,则以文学作品,发表哲学思想。《易》之《十翼》,特为后儒传疏导先路。即法家墨家故籍稍存者,条理稍整,亦不得称为系统的著作。故有志中学者,恒苦古书难读。非徒名物训诂之难而已。其文无统纪,单辞奥义,纷然杂陈,学者只有暗中摸索,如何不难?此其难之在工具方面者也。至于儒道诸家,所发明者,厥在宇宙真理,初非限于某一部分底现象之理。这个道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遣,《系传》形容得好。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形容得好。故高之极于穷神知化,而无穷无尽,近之即愚夫愚妇与知与能。至哉斯理,何得而称焉。赫日丽天,有目共见,有感共觉。感谓热度之感。无目无感者,不见不觉,遂詈,称阳宗之显赫。今之谓中国学问不值一钱者,何以异是。尤复当知,中国学问,所以不事逻辑者。其从所入,在反己,以深其涵养,而神解自尔豁如,然解悟所至,益复验之实践。故阳明知行合一,实已抉发中国学问之骨髓。其视逻辑为空洞的形式的知识,宜所不屑从事。但此与西洋学问底路子,既绝异而无略同者。今人却自少便习于西学门径,则于本国学问,自不期而与之扞格。此其难之在于学子之熏习方面者也。虽有诸难,然只将中西学问不同处,详与分别,则学者亦可知类而不紊,各由其途而入焉。久之,则异而知其类,睽而知其通,何乐如之!
  尊论又云:倘使以中国修养的态度来治西方学问,亦必觉得人生除为权利之争以外,毫无安顿处。此段话,弟亦不无相当赞成。然终嫌太过。兄只为把知识持作与修养绝不相容,所以有这般见解。在西人一意驰求知识,虽成功科学,由中国哲学的眼光观之,固然,还可不满足他,谓之玩物丧志。甚至如兄所云权利之争等等。然若有一个不挟偏见的中国学者,他必定不抹煞西人努力知识的成绩,并不反对知识。只须如阳明所谓识得头脑,即由修养以立大本,则如吾前所云,一切知识,皆德性之发用。正于此见得万物皆备之实,而可玩物丧志之有。西人知识的学问底流弊,诚有如吾兄所谓权利之争。要其本身不是罪恶的,此万不容忽视。如自然对于人生底种种妨害,以及社会上许多不平的问题,如君民间的不平,贫富间的不平,男女间的不平,如此等类,都缘科学发展,乃转逐渐以谋解决。此等权利之争,即正谊所在。正如佛家所谓烦恼即菩提。现代卑劣的中国人,万不可误解此义而谬托于此,千万注意。何可一概屏斥?东方言修养者,唯中国道家反知识,恶奇技淫巧,此在今日,不可为训。儒家元不反知,弟前文已说过。印度佛家,本趣寂灭。然及大乘,始言无住涅槃。生死涅槃两无住著。名无住涅槃。小乘只是不住生死,却住着涅槃。及至大乘,说两无住。即已接近现世主义。又不弃后得智。彼说后得智是缘事之智,即分辨事物的知识。此从经验得来,故名后得。斯与儒家思想,已有渐趋接近之势。然趣寂之旨,究未能舍。此吾之《新论》所由作也。《新论》,只把知识另给予一个地位,并不反知。儒家与印土大乘意思,都是如此。弟于《大学》,取朱子《格物补传》,亦由此之故也。朱子是注重修养的,也是注重知识的。他的主张,恰适用于今日。陆、王便偏重修养一面去了。
  弟于此一大问题,研索甚久,自有无限意思。惟以五十病躯,略无佳趣。提笔便说不出来。拉杂写此,不知吾兄于意云何。尊意有所不然,即请尽情惠教。又此信,以东方之学为哲学,自时贤观之,或不必然。但弟素主哲学只有本体论为其本分内事。除此,多属理论科学。如今盛行之解析派,只是一种逻辑的学问,此固为哲学者所必资,然要不是哲学底正宗。时贤鄙弃本体论,弟终以此为穷极万化之原,乃学问之归墟。学不至是,则睽而不通,拘而不化,非智者所安也。见体,则莫切于东方之学。斯不佞所以皈心。此信,请与张申府先生一看。吾与彼主张本自不同,但同于自家主张以外,还承认有他。
  ……
展开
目录

代 序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
第一章 哲苑清音
略说中西文化
论东方哲学与西方科学
中国哲学与西洋科学
文化与哲学
哲学与史学
中国哲学是如何一回事
易、道、佛
易—佛—儒
与人谈易
科学真理与玄学真理
论玄学方法
论汉学
孔子内圣外王之学
关于宋明理学之性质
与人论执中
略释法字义
与冯君谈佛家种子义
论事物之理与天理答徐佛观
答牟宗三问格物致知书
要在根本处注意
新唯识论要旨
与友论新唯识论
论体相———答梅居士书
无吃无教
第二章 书山履痕
读经
与读书周刊
论学三书
论学书札
论不朽书
论关老之学书
论本体书与说理书
论周官成书年代
论湖湘诸老之学书
与柏特教授论哲学之综合书
研究孔学宜注重易春秋周礼三经
读汪大绅绳荀
谢幼伟著现代哲学名著述评序
重印周易变通解序
佛学名词释要序
唐世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
鸠摩罗什赠慧远偈略释
翊经录绪言
健庵随笔
健庵随笔(续)
杂感
循环与进化
为青年申两大义———公诚与自由
英雄造时势
谈百家争鸣
说食
讲词
第三章 儒林韵语
论性(答邓子琴书)
论文(答江易铧)
情感与理智(答诸生)
谈郭象注(答友人)
答满莘畬先生书
答唐君毅书
答何自新书
答谢石麟
答徐复观
答王星贤
答徐令宣
答郦君
答邓君
答云颂天
答敖均生
答王维诚
答邓念观
答赖生
答韩生
答张生
答唐生
答朱生
答李生
答某生
答某生
答某生
答友人书
答友人
答友人
与谢幼伟
与张君
与林宰平
与林宰平
与张季同
与张东荪
与池际安
与沈生
与李生
与刘生
与某生
与友人
与友人
与友人
仲光记语
仲光记语之二
仲光记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