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的家风当我们累了,想要休息的时候,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最容易让我们产生安全感的地方。正是这份与生俱来的安全感,让我们放下了所有的防备,身心也得到了放松,影响就在这种放松中慢慢地潜入我们的意识当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一个人的影响过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是我们信任的家庭环境,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是持续性的。良好的家风往往会影响家庭成员的一生,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危言耸听,但事实告诉我们,好的家风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总会带给人们希望。
每个人的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家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树立家风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它同中国历史一样悠久,只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它的存在,甚至是刻意忘记。有人说,家风的存在是对自我个性的抹杀,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对家风的误解,也是对个性的误解。就像自由一样,你想要的自由必须建立在不妨碍他人自由的基础上,个性也是如此,如果你的个性影响到了别人,这样的个性或许就是你走向误区的导航,最可怕的是你还沉迷其中,无法看清它的本质。家风的存在就是让走错路的个性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存在即是道理,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家风是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没有它,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动荡不安,人们没有安全感,因此,家风承载了中国的道德,只有家风的传统流行于当今的时代,社会道德才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悠久,因此,现在的我们可以选择性地继承一些优良的家风传统,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的祖先把家风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这就是中国家风的根源所在。现代人需要做的就是让良好的家风融入生活当中,让其中的某些家风理念成为人们家庭的核心。这些不仅是普通人的共识,同时也是一些名人和思想家的共识,尤其是在古代,家风常常反映在一些名人学者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之中。比如,我们所尊崇的孔子,他就将礼和仁视为家风的根本,认为一个家庭只有拥有这样的家风,这个家庭才会和和美美。
这就是孔子对家风的解读,虽然不全面,但却体现了他对家风的重视。其实,中国古代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那些成就大事的人都注重家风的传承和实践。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就一直恪守着“做官不发财”的家风。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无畏情怀,吉鸿昌将军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精神却是永存的。
“做官不发财”正是他的家风,官至22路军总指挥的吉鸿昌始终恪守着“做官不发财”的信条,这种淡泊金钱的精神让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英雄。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种偶然,光环背后永远都有不为人知的付出,而这种付出就是在优良家风的指引下做出的。
中国的家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其中,能够被人们记住的人物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家风。有人讲,现在谈家风,并没有多大意义。人们总是认为在如今这个将金钱视为成功标准的时代,做一朵莲花难有出头之曰。如果从古至今人们都是这样的思想,那么,我们的家风文化早就消散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了,难道我们能说古代的人不成功吗?现在的很多发展大都得益于古人的智慧,我们传承了古人的劳动成果,却选择性地忘记了古人的智慧精华,这样的传承是片面的,也是短暂的。
更何况,社会是由每个人组成的,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不复存在了,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地生活,没有约束的自由,必将让整个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彻底地失去自由,所以,当我们埋怨社会问题不断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是社会问题的制造者之一,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那么就请你不要再选择性忘记,重拾自己的家风,让优良的家风一点点地改变你、你的家庭以及你周围的人。
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的风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情绪。人们同处在一个蓝天下,社会的问题也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是一种无形的责任,也是让我们活得更好的保证。
还记得春晚《扶不扶》的小品吗?这个小品反映的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也是没有家风传承所遗留的道德问题。我们相信,社会中的多数人是善良的,但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善良会换来什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