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中国心理学家文库》在以往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词汇学方法和教师自由描述,对儿童人格结构进行质化研究,构建了中国儿童人格特质词汇表。在质化研究基础上,编制测量幼儿、小学生人格的教师评定问卷,分别确立其人格结构模型。对儿童人格测量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分别确立中国幼儿、小学生的人格类型。用已开发的问卷为测评工具,在全国10省市进行全方位施测,建立中国儿童人格发展的常模,形成“中国儿童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量表”。采用聚合交叉设计,对儿童进行追踪研究,探求其人格的横向和纵向发展特点。依据实证研究得出的儿童人格结构确定培养目标,依据儿童人格发展的特点选择最佳载体设计教育活动,并进行教育现场实验,根据实验效果选出有效的教育途径,最终构建出塑造中国儿童人格的整套教育体系和模式。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中国心理学家文库》将儿童人格发展与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发出中国本土的、有价值的评估工具,并提出了切实可操作的人格培养方案,无论对于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应用工作者,还是教师和家长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前由于社会变迁,各种道德冲突、价值困惑和教育偏差,在儿童身上出现了许多让人担忧的现象,如缺乏责任感、无法忍受挫折,独立性差,不善于合作等,所有这些都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制约着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都把发展儿童健全人格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了人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的热潮,它是20世纪20、30年代兴起的“人格教育运动”的回潮。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特别提到儿童人格培养在全美公立教育中处在联邦政府优先考虑的地位。从1994年开始,人格建构会议成了白宫每年必开的年度例会。目前,每5所美国公立学校就有一所在实施人格教育。美国学者Thomas W. Miller等提出人格教育是校园内暴力的有效防御策略,通过人格教育方案,学生们提高了社会技能、阅读成绩和与父母交往的能力。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面向3-5岁幼儿的《基础阶段课程指南》,该文件把促进幼儿人格、社会性和情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倾向、社会性技能、注意力和坚持性、创造性的发展等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表明英国政府对儿童整体人格发展非常重视。日本曾提出“全国发展人的人格,努力育人使其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并把“注重人格培养”作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韩国的教育法也规定了“尊重人格,重视人格”。开展儿童健全人格教育实践活动是世界教育的一种潮流。
我国十分重视人格教育。1999年国务院科技部把心理学列为我国2001~2015年期间优先发展的18个基础学科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注重人的心理和谐,党的十七大报告具体指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教育部等部委于2010年12月启动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这充分体现了社会和国家对促进个体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视。
人格是个体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独特模式,作为决定人的典型行为方式的心理系统或动力结构,人格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在环境变化及其适应过程中的态度、信念、情绪和行为。儿童青少年期是构建自我认同、培养健全人格、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阶段。儿童青少年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儿童的早期经验、家庭环境、父母教养、学校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其人格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心理不断受到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在儿童青少年人格教育领域,也凸显出许多实际问题,如独生子女的教养,单亲、离异、重组等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农村留守、城市流动儿童人格的发展,祖父母代养对儿童人格的影响,儿童网络依赖的普遍存在,学校应试教育的压力,城乡儿童享受教育资源的失衡等等,所有这些都给儿童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的研究是新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研究,不仅对于探讨遗传、环境,教育作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开展人格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符合和谐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