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a study on Aristotle's theory of matter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47310
  • 作      者:
    曹青云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曹青云,云南大理人,哲学博士,现任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哲学,20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2010年至2012年间获得哈佛燕京学社博士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先后在《哲学门》《世界哲学》《哲学评论》《中国哲学前沿》等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若干篇。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方古典学研究·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从当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入手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质料”概念,即质料在实体的生成和毁灭这样的变化中是否持存?通过对《物理学》《形而上学》等著作的相关章节的解读,作者反驳了“质料在实体的生成与毁灭过程中持存”这一观点,并指出“在实体的生成与毁灭过程中持存的不是质料而是形式”。《西方古典学研究·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详细梳理和评价了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的研究现状,依据详实的文本分析建构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独创性。
展开
精彩书摘
  《西方古典学研究·流变与持存:亚里士多德质料学说研究》:
  查尔顿指出,如果我们推论说基体在实体生灭过程中持存,那么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会因为“种子”这个例子出现一个“惊人的鸿沟”。①查尔顿批判的是这种错误的推论方式,因为亚里士多德自己不会作出这个推论,他的例子反而阻止了这个推论。博斯托克和吉尔都注意到了“种子”这个例子给质料持存的解释带来的困难。刘易斯和科德还为此辩护说“种子”或“胚胎”并不是植物或动物的“质料”,而是植物和动物的生成中的一个阶段,它不持续并不代表质料在生成过程中不持存。动物的生成从母亲提供的血开始,因此血(或肉等质料)在动物的生成过程中是持存的。②然而,这种辩护方式的问题在于,如果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是实体生灭过程中的基体(《论生灭》,320a4),那么他在这里说“种子是基体”就意味着他认为种子是质料;而且《形而上学》7对潜在存在者与质料之关系的研究也揭示了种子或胚胎是植物或动物的质料。或许还有人会辩护说种子作为复合基体是不持存的,而是种子中的质料持存,例如支持原始质料学说的人会提供这个辩护。我对此的反驳是:“种子”作为生成中的“复合基体”的方式并不是种子的质料与种子的形式的复合,而是“缺失”与“简单基体”的复合,即种子对于形式的缺失与种子的复合。
  第三,在紧接着的下一段中,亚里士多德讨论实体生成的各种方式时说到“(实体生成)靠变化它们的质料”(190b8)。质料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不持存,当然此时他是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谈论“质料”的。我引用麦克马林使用过的“化石”的例子,①一块木头变成了化石,它的形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质料,“木质”变成了“石质”,木头在化石的生成过程中显然不持存。
  因此,从“实体的生灭变化需要一个基体”并不能推论出“这个基体持存”。《物理学》第一卷第七章的文本并不支持这个推论,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只是说所有类型的变化都需要一个基体,至于这个基体(即简单基体)是否持存并不是第七章能够决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论生灭》第一卷的前几章中有着细致的分析。《物理学》第一卷第七章的目的是确定所有类型的变化的本原和本原之数目,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目的是分析所有变化类型的共同之处(《物理学》,189b32)。这个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由“变化者”生成“某物”或“成品”;变化者称为基体,它是复合的,成品是拥有形式的个体。他说:“因此,从我们所讨论的内容来看,生成者总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所成者,另一方面是变化者——后者有两个意义,一是基体,一是缺失”(《物理学》,190b12-13)。因此,所有类型的变化的本原是三个:缺失、基体和形式;如果把缺失和基体看作数目为一的复合物,那么变化的本原之数为二。
  ……
展开
目录
“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

凡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背景与此书的计划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论质料与变化的联系
第三节 问题的提出——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持存吗?

第二章 《物理学》第一卷
第七章 的解释——变化的第一模型
第一节 对“持存”的意义的澄清
第二节 变化的三本原
第三节 《物理学》第一卷
第七章 的类比论证
第四节 变化的第一模型的两个问题

第三章 质料的持存与变化的连续性
第一节 “无中生有”与质料的持存
第二节 “变化是连续的”与质料的持存

第四章 “质料”概念的初步澄清
第一节 基体(u(pokei/menon)与质料
第二节 “先在质料”与“共时质料”的区分
第三节 “从之而来者”与“质料”概念

第五章 质料与潜在存在者
第一节 质料的形而上学地位和存在的两种方式
第二节 du/namij的两种意义:力与潜在性
第三节 力、可能性与潜在性
第四节 潜在者在存在上的双重性
第五节 潜在者对目的的指向
第六节 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不持存的第一个论证

第六章 潜在性与现实性之关系
第一节 《形而上学》Θ6的类比与现实性和潜在性
第二节 第一潜在性和第二潜在性的区分
第三节 现实性对潜在性的三种优先性
第四节 “质料”概念的再次澄清
第五节 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不持存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论证

第七章 亚里士多德对变化的定义——变化的第二模型
第一节 《物理学》第三卷
第一章 、
第二章 的变化定义
第二节 不完备的变化与质料在实体生灭过程中不持存的第四个论证
第三节 对变化的第二模型和第一模型之关系的一些思考

第八章 形式与实体生灭过程中的持存者
第一节 实体生灭过程中必然有什么东西持存吗?
第二节 不被生成的形式与实体生成过程中的持存者
第三节 形式、第一本原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第四节 全文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关系与功能性质料和构成性质料的区分
——论惠廷对形质关系的调和解释
名词索引
亚里士多德原文引用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