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剪影与见证:当代学者心目中的巴赫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136528
  • 作      者:
    周启超编选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剪影与见证:当代学者心目中的巴赫金》选收1962—2009年间发表的有关巴赫金的12篇回忆录、4篇访谈、几十份问卷、2篇评阅书,力图以或直接接触过巴赫金本人或多年浸润于巴赫金文本之中的学者的所见所闻,来重构出一个活生生的巴赫金。这里,有巴赫金的学生对“青年巴赫金”的特写,更有发现巴赫金的“三剑客”对晚年巴赫金的素描;有巴赫金理论跨文化旅行征途中功绩卓著的几位“巴赫金学”宿将对巴赫金风采的面面观,有当代“陀学”界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研究界几十位专家对巴赫金两部专著的评点,还有苏联文学研究界两位名家对巴赫金学位论文的评阅。生活于巴赫金世界之中的他者眼中的“剪影与见证”或许有助于我们走进巴赫金的世界
展开
精彩书评
  ★……对于“拉伯雷学专家”来说,《巴赫金》这部书的面世将是一个很大的事件。然而,它的
  意义,……却是要广阔得多。这是一部扎实而有份量的著作,专门用来探讨文学与艺术之中的民主主义流脉之传统,探讨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风格的民间形式。在任何情况下本书都是值得出版的。
  ——托马舍夫斯基《对米·巴赫金(论拉伯雷)一书的评阅书》(1944)
  
  ★巴赫金的这部著作,……乃是一个很不平凡、独一无二的现象。就其思想的勇敢性、新鲜性
  与原创性,就其结论之富有成果性,就其分析之精细,以及许许多多的其他真正卓越的品质而
  言,……我不能不称之为一部杰出的论文,一旦它出版,它就不能不成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学研究史上一个真正的事件。
  ——阿列克谢耶夫《对米·巴赫金的学位论文(现实主义历史上的拉伯雷)的评阅书》(1948)
  
  ★在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里我国的那种简直是闻所未闻的环境中,巴赫金却在持续地高强度地写作,…不仅经受住了一切,而且写出自己的第二部具有奠基性的著作…这个事实,简直令人惊叹。他的第一部书…可能就是他一生的主要著作,…于1929年出版…。但他…不得不沉默好几十年…,30多年之后他才等到自己第一本书的再版。…他晚年的笔记显示出他的精神劳作
  具有多么高的强度,具有多么大的规模。
  ——柯仁诺夫《柯仁诺夫讲述巴赫金的命运和个性》(1991)
  
  ★夏末(8月26日),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曾在这里…一做了一次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讲
  座。……演讲人的嗓音几乎是在表演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悲剧,而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复调性长篇小说的思想进行改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同意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观点,但且来听一听: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声音。且来听一听拉斯柯尔尼科夫——他说得非常令人信服。且来听一听而自己去做决定吧。
  ——鲍恰罗夫《对一次交谈及与其相关之事的追忆》(1993)
展开
精彩书摘
  《跨文化视界中的巴赫金丛书·剪影与见证:当代学者心目中的巴赫金》:
  如果我们问一下自己:巴赫金是不是做了很多?答案好像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并不是这么显而易见的,只要我们来想象一下,他曾有什么尚没有做。在我们的公开性初见端倪之际(1986年),C阿维林采夫在谈到Ⅱ.A.弗洛连斯基的著作多年不曾出版这一问题时曾问道:为什么20世纪哲学家流传到我们手中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片断,就如同苏格拉底之前伊奥尼亚派只有断简残篇存世一般?①然而,要知道巴赫金留存于世的——即便是他的著作得以完全出版,也是一些零散的片断。20年代初那两部主要的篇幅甚大的哲学论著——内容宏博,却是片断:不是未写完就被抛在一边(《作者与主人公》),就是缺少开头和结尾,所以没能流传下来,未曾得以保存下来。而之所以未曾得以保存下来,就是因为曾是这样被保存的:曾被置于家里的贮藏室里,曾被放在一堆堆旧物之中,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见到这些从萨兰斯克带来的笔记本,曾十分惊讶:它们竟是完整的。ии卡纳耶夫曾保存了1924年《话语艺术创造中的内容,材料与形式》一文的打字稿,他曾讲述,30年代末同巴赫金会面时他曾问过巴赫金:对这篇文稿怎么处理。后者摆了摆手,说:“烧掉。”那个笑话,它说的是巴赫金在战争期间曾经将自己已交给出版社的一部论教育小说的书稿的打字稿——它曾是太适合于当作薄而细的卷烟纸来用的——当烟给吸掉了(当年在作出此举时,曾对放在出版社的那份书稿抱有指望,可是那份书稿丢了,那部书也就没了)——这是我亲耳曾从他口中听到的。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笑话呀?
  他本人曾将未完成性——内在的与外在的未完成性——作为他自己的著述风格来谈论。所谓内在的——这是因为他不曾建构体系,这并不是由于他不能,而是由于他不想,由于对象在他的理解中不应承受外在的体系化与体系化的陈述。仿佛他是不想使自己的体系始终一致,因为那些始点与终点在对象本身就不能汇聚到一起。而所谓外在的——对这一点他本人曾写道:“但我不想把缺点变成美德:在那些论著里存在着许多外在的未完成性,不是思想本身的未完成性,而是对思想之表达上和陈述上的未完成性。有的时候难以将一种未完成性同另一种区分开来。”①的确,既存在对于将房屋建造完并给它添建上圆顶之根本上的拒绝,也存在着那种寻常的言犹未尽。他这人不曾将欲说之言说完说透。他做了许多,这可以明白,做了这么多,但他也做得不多。他自己的那些论著,他在20一30年代里就已写出来了,而在接下来的35年里,他几乎不曾写下什么新的大部头著作,而只是对先前所写的东西(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的那两部书)进行打磨与补写,或者,为曾经设想的大部头著作做一些实验性的勘察(《文本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文章),他把这类实验性的勘察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学术创作体裁,这一体裁相对于文章类或专论类之完整的文本而具有他巴赫金式的优势。我现在再次回想起M.Л加斯帕罗夫,他曾俏皮地将巴赫金的创作比作他巴赫金所理解的长篇小说(思想与形式——不能被归入一个完结性的体系的思想与形式——之危机性的发酵状态),而“不必将它变为史诗”,加斯帕罗夫曾公正地作出了这么一个结论:不要勉强地去赞同去应和去配合那种史诗般的和谐。
  实际上,在这里很难将内在的未完成性同外在的未完成性,本性所固有的思想风格同某种历史性的冷淡消沉区分开来。根据我的观察,与之类似的东西曾将他给掌控住了,而在不小的程度上麻痹了活动力。看上去,还从20年代起,它就曾将他掌控住了:那时,他就已经开始写自己的主要的著作,而没有写完就放弃了。应该去看看《作者与主人公》的手稿,在那里,新的一章之题目曾写出来了:《俄罗斯文学中的作者与主人公问题》,在题目后面的都是空白页,手稿中断了。这就是他曾给我们留下的。这份文稿是在怎样的一种状况之中流传到我们手里的,我已经述及。当B.柯仁诺夫动起要再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念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曾不相信这事能成功,而曾经惊讶于这事办成了。不要说他对这些外在的事务曾经是无动于衷,不,不曾是无动于衷,但也不曾有过什么特别的兴趣。在整个这一晚年时期,当他得以重生而走向新生活之时,他本人不知怎么曾像是与这些大事件内在地相隔离着,好像那些事件曾是自动地发生的,已经没有他这人,从他身边绕过去了。而且在那些交谈中偶尔也闪现出这样的一丝情绪:在声誉日隆之际,他倒好像认定了自己的一生整体上是不成功的。
  ……
展开
目录
回忆与见证
(1962)文学·文学学·美学:米·米·巴赫金的著作
柯仁诺夫著
李俊升译
(1977)我所认识的巴赫金——青年巴赫金
米尔金娜著
李冬梅译
(1982)巴赫金在1963—1964
库德利亚夫采夫著
刘锟译
(1992)柯仁诺夫讲述巴赫金的命运和个性
柯仁诺夫潘科夫著
李冬梅译
(1993)巴赫金与其读者——沉思及回忆
柯仁诺夫著
周启超译
(1993)对一次交谈及与其相关之事的追忆
鲍恰罗夫著
周启超夏忠宪李琳译
(1993)加切夫回忆巴赫金
加切夫著
李俊升译
(1994)《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如何得以再版
柯仁诺夫潘科夫著
周启超译
(1999)巴赫金在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和命运
柯仁诺夫著
李俊升译
(1999)鲍列夫忆巴赫金
鲍列夫著
李冬梅译
(2000)图尔宾忆巴赫金
图尔宾著
张俊翔译
(2009)在巴赫金家做客
考乌特曼著
周启超译

访谈
(1973)伊凡诺夫谈巴赫金
周启超译
(1993)爱默生谈巴赫金
周启超译
(1995)克里斯特瓦谈巴赫金
周启超译
(1997)克里斯特瓦谈法国对巴赫金著作的接受
周启超译

问卷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面世30周年问卷
李俊升译
《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面世30周年
问卷

评阅书
鲍·托马舍夫斯基对米·巴赫金《论拉伯雷》一书的评阅书
周启超译
米·阿列克谢耶夫对巴赫金学位论文《现实主义历史上的拉伯雷》的评
阅书
周启超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