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蒯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97832
  • 作      者:
    (美)L.汉肯森·内尔森,(美)杰克·内尔森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力锋,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副教授,兼任江苏省逻辑学会副秘书长、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
展开
内容介绍
  《最伟大的思想家:蒯因》首先对蒯因的思想进行了概述,使读者对其有较全面的把握,然后再选择性地着重对其“经验论”、“整体论”、“本体论”、“不确定性”以及“运用科学”等思想进行详细阐述,帮助读者既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蒯因的整体思想,又能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展开
精彩书评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语言了解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一扫传统思想家传记晦涩冗长的毛病,而以简明、清晰、直接、具体的文风吸引人,是化繁为简、化厚为薄的佳例子。
  ——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自然化认识论的论证

“自然化认识论”和“自然种类”都发表于1969年,是《本体论的相对性及其他论文》中的第三篇和第五篇文章。尽管这两篇文章开启了当今重要的一些研究纲领,但在一些哲学领域,蒯因关于自然化认识论的论证和说明仍然极具争议性。在某种意义上,发生争议并不令人吃惊。根据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历史来看,蒯因的下述建议是令人吃惊的:这些学科应该作为科学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学的一章”)来加以认识和追求。它反对像历代哲学家所追求的(以及像有些人继续追求的)那样,把认识论视为独立于科学而且其目标是为科学辨护的“第一科学”。相反,蒯因论证说,认识论是科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自我意识到的科学。

但是,考虑到蒯因关于我们己经探究的那些主题的观点,这条提议——抛弃传统的认识论而支持自我意识到的科学——就根本不令人吃惊了。蒯因认识到卡尔纳普在《构造》中肩负的方案不可能完成之后,紧跟着就有了这条建议;而这条建议也反映了蒯因(早在1936年)就怀疑逻辑和数学的句子是根据定义为真的。两者均出现在“自然化认识论”的论证中。而且,蒯因对分析/综合区分的拒斥使得认识论那据称非经验的地位成为不可能。最后,自然化认识论如同蒯因所构想的那样,是蒯因一直寻求重构的经验论的一个自然结果。

“自然化认识论”的开头几页,把蒯因论证自然化认识论的源头归于20世纪前半期未能实现休谟的下述指令,即证明每一个真理要么可以根据逻辑得到说明(对于逻辑和数学的真理),要么可以根据感觉经验得到说明(对于经验真理)。当然,在这篇文章中,蒯因重点关注的是第二项方案;但他是从讨论第一项方案开始的。这使得他后来在下述两者之间做了比较:一是第一项方案的失败(到蒯因发表“自然化认识论”时才被普遍承认);一是第二项方案的失败,他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尚未得到普遍承认)。评论者过于经常地忽视了这开头几页。

蒯因指出,数学基础的研究中有两个中心。“概念研究”是证明数学概念可以用逻辑术语来定义。“学说研究”是证明数学真理能够从“明显的或至少潜在明显的…逻辑真理”(70)推导出来。当然,两项方案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数学概念可以用逻辑术语来定义,那么,数学真理归根结底也就是逻辑真理。如果后者是自明的,那么前者也是自明的。

蒯因指出,这一方案在概念方面和学说方面都失败了,这是因为数学原来不可还原为“逻辑本身”,而“只能还原到集合论”。(70)由于下述两个理由,这令人深深地失望。

终极真理,即集合论的那些公理……比起我们由它们推出的大部分数学定理来,有着更小程度的明显性和确定性(它们正因其明显性和确实性而被选为公理)。并且,由哥德尔的工作我们知道:即使我们放弃自明性要求,也没有任何一个一致的公理系统能够涵盖数学。(70)

这样,将数学还原为集合论就没有“揭示出数学知识的依据”,没有“证明数学知识何以是可能的”。(70)

在这个背景下,蒯因转而努力去发现(可承认的)经验科学的基础。这里也有一个概念方案和一个学说方案。概念方案,可追溯到休谟,就是根据与感觉经验直接联系(或等同)的东西去定义关于物理实体的句子。在这个方案上已有了进展。对休谟而言,物体将被等同于一束束感觉印象,蒯因把这种探索描述为“大胆的和简单的”。随之而来的从印象到作为经验意义承载者的句子的转向(经验论的第二座“里程碑”),改变了概念方案的关注中心。现在的目标是要证明,关于物体的句子来源于或可还原为关于直接感觉经验的句子。

展开
目录

1 导言

蒯因在20 世纪哲学中的地位

蒯因浓缩版

蒯因的方案

2 存在着的所有证据

经验论的主要信条

“经验论的五座里程碑”

3 两个教条

4 整体论

这一学说及其根源

整体论的启示

5 重构的经验论

6 有什么

本体论承诺

物理主义和还原论

设定

7 不确定性

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

指称的不可测知性和翻译的不确定性

对不充分决定性的再考察

真理

8 运用科学

关于自然化认识论的论证

在其新背景中的认识论

引用的著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