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50625
  • 作      者:
    弘逸著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去私欲,循天理,千古阳明修心成圣道
  合知行,致良知,第一心法教你做完人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参透本心,天地澄澈。
  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洒脱胸怀,可以让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积极的精神状态,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
  本书取阳明心学之精华,合现代思想之脉搏,将深奥之心学进行最通俗的解读,并能让读者依之有效实践,实为当今社会第一修心宝典。

展开
作者简介
  弘逸,王阳明心学研究者,传统文化研究者。对阳明心学和佛教禅宗尤有深切体悟,深知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擅长于日常生活挖掘人生的真谛,常以精粹语录发人深思,深受大众读者欢迎。
展开
内容介绍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他认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也是其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个人都要践行自觉的道德规范。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善与恶产生的源头是人们自己的心,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包含了王阳明主要的心学思想,取其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精华,旨在将其与现代思想意识相结合,让读者在认识阳明心学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时,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强大内心,随时排解生活中的烦忧。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心外无理——强大自身好立德
  第一章 成己无我:明辨善恶也是修行
  在社会这个“酱缸”之中,我们原本纯净的心已经被利益、仇恨、嫉妒、焦虑等完全侵蚀成了黑色。病入膏肓的心灵需要救治,而王阳明心学则是乱世之中的最后一剂解药。若想成就自我,首先就要明辨是非,这既是自身的修行,也是立言的最起码的保证。
  1.人心本无善恶
  人性本善恶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年来一直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状态。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如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练白绢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传统的中国思想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以致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对人心本来是善是恶也有自己的观点。王阳明将这种思想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的本心。只有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才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只有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找到心中的理,而这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由此可见,王阳明也认为人心是本无善恶的,而是“习”有善恶。在人们初生的时候,一切都是空白的、本真的、善良的:没有私欲,没有贪念,没有嗔欲。而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当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一切欲望和恶念便随之产生。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只有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房东太太告诉她:“你可千万别招惹这样的邻居,这样的人家就爱占别人便宜,手脚都可能不干净的。”
  女人听了之后,对这样的邻居满心怀疑,准备敬而远之。虽然从来没跟这一家人打交道,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像房东太太说的那样的人,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想跟他们发生任何关系。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女人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之后终于找到了小半截蜡烛。刚点上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小男孩怯生生的,小脸胖乎乎的,眼睛明亮。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一下子就反感起来,心想:他们家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别说我没有了,就是有,也千万不能借他们,免得被他们赖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个穷小孩展开纯真可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准备好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给你。这下你就不用担心了家里太黑了……”
  女子的心瞬间被震撼了,她为自己的势利、多疑感到羞愧和自责:这是多么纯洁的童心和善心,自己居然因为轻信他人的话就否定了别人,还用狭隘的想法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她的心被融化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了自己怀里。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人们还是怀抱着心灵的真善美,渴望着人情温暖,践行着爱与奉献。
  人性本无善恶,而是“习”有善恶。我们不敢说所有人,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始终是人们流于“恶”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抹灭人性中真善美的万恶之源。
  故事中的女子对寡妇一家开始就抱有警惕之心,加上他人的谗言,更加产生了厌恶、怀疑的情绪。因为个人的偏见,使自己对某些群体或个人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穷人就一定爱占人便宜,富人才会怀有善心,因为名声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这真是社会的一大诟病。
  在私有制形成之后,人们产生了个人财产和占有的观念。在追求个人发展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而多变了:人们倾向于向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人靠拢,轻视和贬低弱势群体以及财富、地位不及自己的人群,借此来追求更多的利益,最后甚至有了阶级和等级之分。
  人之本性,在一代代的制度和观念的塑造中,逐渐迷失了最初始的美好和作为拥有智慧和“良知”的人之神性。但是我们的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这是因为人们懂得思考和拥有辨明善恶的能力。虽然社会告诉我们要追求个人的满足,但是我们的道德感和理性在呼唤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欲望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向同一方向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的观念,那么人性就可能会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王阳明的重要观点之一,即人的“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良知”人人俱在,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因此,他强调,“良知”就是人人所具有的“心之本体”,它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们依“良知”而行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故而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所以,他相信人性初始本无善恶之分,只是个人对生命和外界观念的选择和判断,导致了善与恶的区分。
  ……

展开
目录
上篇:心外无理——强大自身好立德
第一章 成己无我:明辨善恶也是修行
1. 人心本无善恶
2. 善恶之分在于意动
3. 心明眼亮分善恶
4. 为善除恶方成己
5. 百善孝为先
6. “无我”才可树言
7. 存养善心即修行
8. 心强大,不为物扰
第二章 一体与乐:心乐观人生得坦然
1. 尽心拥有快乐心
2. 心情好坏源自本体
3. 意动则痛苦快乐皆生
4. 淡欲存理乐自来
5. 没乐心,哪来乐“态”
6. 潜心悟道,苦也是乐
7. 万物与心本为一体
8. 人乐,万物皆乐
第三章 不弃“良知”:做一个完整高尚人
1. “良知”即道德
2. 人当有恻隐之心
3. 无“良知”,改之为贵
4. 不务空名存“良知”
5. “良知”出自见闻
6. 无“执”乃大知
7. 做人根本即“良知”
8. 存“良知”,做高尚人

中篇:格物无动静——参透人心能立言
第四章 止于至善:处世即是四处为善
1. 处世先明心
2. 心明才可参透他人
3. 行善道,交善人
4. 待人无偏颇
5. 亲近众人即是善
6. 诚意乃善之先
7. 心善,万人归之
8. 道无精粗,至善止焉
第五章 情法交申:有原则还要讲情面
1. 中正平和好友多
2. 同流世俗不合污
3. 不以贪功绝交
4. 重情就是留情面
5. 外有情,内有法
6. 情法可以两尽
7. 多权宜,灵活处世
8. 明察就是“圣算”
第六章 君子慎独:为人定要谨慎戒惧
1. 人前人后不违理
2. 山外有山不张狂
3. 处世学会克己
4. 面对未知多体察
5. 不愁不能尽知
6. 早察觉,慎待人
7. 不假外求即是“谨”
8. 内外一致不欺人


下篇:知行合——-走出困境事功先行
第七章 权变之道:做事别钻牛角尖
1. 莫将环境拒之心外
2. 立功业必先顺应环境
3. 学会迂回做事
4. 蛮干损己不利事
5. 两害相权取其轻
6. 过于疾恶无益于事
7. 虚己应物,重事轻己
8. 在位谋事别逞能
第八章 先“知”后“行”:心中有志“事功”成
1. 做事有“主一之功”
2. 不求“知”,做事即徒劳
3. 求“知”未“行”,哪来“事功”
4. “知行合一事功成”
5. 成事必先克其私
6. 志乃动力不可缺
7. 心所向,挫折也是台阶
8. 不以“事功”而名
第九章 唯求其是:功夫用在刀刃上
1. 做事当尽一己之责
2. 莫从心外下功夫
3. 功夫差别定成败
4. 不谋利,做正确事
5. 明辨之,笃行之
6. 分清主次事易成
7. 不做无用功
8. “求是”之路不可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