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私欲,循天理,千古阳明修心成圣道
合知行,致良知,第一心法教你做完人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参透本心,天地澄澈。
王阳明的心学高扬主体意识,强调内心的力量,追求透明本心、洒脱胸怀,可以让人重新获得强大的内心、积极的精神状态,在浮躁的社会中获得内心的宁静、充实与幸福。
本书取阳明心学之精华,合现代思想之脉搏,将深奥之心学进行最通俗的解读,并能让读者依之有效实践,实为当今社会第一修心宝典。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他认为,心,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也是其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每个人都要践行自觉的道德规范。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善与恶产生的源头是人们自己的心,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天下第一法术:王阳明心法》包含了王阳明主要的心学思想,取其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精华,旨在将其与现代思想意识相结合,让读者在认识阳明心学智慧、掌握其根本精神的同时,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修炼、强大内心,随时排解生活中的烦忧。
上篇:心外无理——强大自身好立德
第一章 成己无我:明辨善恶也是修行
在社会这个“酱缸”之中,我们原本纯净的心已经被利益、仇恨、嫉妒、焦虑等完全侵蚀成了黑色。病入膏肓的心灵需要救治,而王阳明心学则是乱世之中的最后一剂解药。若想成就自我,首先就要明辨是非,这既是自身的修行,也是立言的最起码的保证。
1.人心本无善恶
人性本善恶的问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之重大命题,千年来一直聚讼纷纷。《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前两句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什么是“初”?就是“始”的意思。所以“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状态。什么是“性”?就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性”的本义就是如此。古籍中“性”有时作“生”,即为明证。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习”是后天环境的影响。任何人,不管他父母是什么民族、种族,也无论他的父母是贫贱还是富贵,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与生俱来的“性”,都如素练白绢,没有颜色,没有善恶的痕迹—这就是“性相近”的意思;而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如素练白绢沾染了各种颜料,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有了善恶的区别—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以看出,其实传统的中国思想是把“性”和“习”明确分开的:先天为性,后天为习。而历来论“性”,不辨“性”“习”,以致混“习”为“性”—性善、性恶的争辩皆由此而生。
作为一代哲学大师,王阳明对人心本来是善是恶也有自己的观点。王阳明将这种思想凝成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的本心。只有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才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只有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找到心中的理,而这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由此可见,王阳明也认为人心是本无善恶的,而是“习”有善恶。在人们初生的时候,一切都是空白的、本真的、善良的:没有私欲,没有贪念,没有嗔欲。而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当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一切欲望和恶念便随之产生。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只有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房东太太告诉她:“你可千万别招惹这样的邻居,这样的人家就爱占别人便宜,手脚都可能不干净的。”
女人听了之后,对这样的邻居满心怀疑,准备敬而远之。虽然从来没跟这一家人打交道,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像房东太太说的那样的人,但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不想跟他们发生任何关系。
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女人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之后终于找到了小半截蜡烛。刚点上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小男孩怯生生的,小脸胖乎乎的,眼睛明亮。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
女子一下子就反感起来,心想:他们家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别说我没有了,就是有,也千万不能借他们,免得被他们赖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
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个穷小孩展开纯真可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准备好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给你。这下你就不用担心了家里太黑了……”
女子的心瞬间被震撼了,她为自己的势利、多疑感到羞愧和自责:这是多么纯洁的童心和善心,自己居然因为轻信他人的话就否定了别人,还用狭隘的想法来衡量别人的言行。她的心被融化了,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了自己怀里。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人们还是怀抱着心灵的真善美,渴望着人情温暖,践行着爱与奉献。
人性本无善恶,而是“习”有善恶。我们不敢说所有人,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始终是人们流于“恶”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抹灭人性中真善美的万恶之源。
故事中的女子对寡妇一家开始就抱有警惕之心,加上他人的谗言,更加产生了厌恶、怀疑的情绪。因为个人的偏见,使自己对某些群体或个人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穷人就一定爱占人便宜,富人才会怀有善心,因为名声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这真是社会的一大诟病。
在私有制形成之后,人们产生了个人财产和占有的观念。在追求个人发展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复杂而多变了:人们倾向于向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人靠拢,轻视和贬低弱势群体以及财富、地位不及自己的人群,借此来追求更多的利益,最后甚至有了阶级和等级之分。
人之本性,在一代代的制度和观念的塑造中,逐渐迷失了最初始的美好和作为拥有智慧和“良知”的人之神性。但是我们的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这是因为人们懂得思考和拥有辨明善恶的能力。虽然社会告诉我们要追求个人的满足,但是我们的道德感和理性在呼唤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欲望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向同一方向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的观念,那么人性就可能会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王阳明的重要观点之一,即人的“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良知”人人俱在,自圣人以至愚人,无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个判断是非善恶的自家标准。因此,他强调,“良知”就是人人所具有的“心之本体”,它先验地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人们依“良知”而行便会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故而无需向外寻求道德行为的来源。所以,他相信人性初始本无善恶之分,只是个人对生命和外界观念的选择和判断,导致了善与恶的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