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history logic and futur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45445
  • 作      者:
    田国强,陈旭东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田国强,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硕士、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高等研究院院长,美国德州A&M大学Chalk讲席教授;首批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及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主编,《经济研究》等刊物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理论、激励机制设计、中国经济、经济体制转型等,著作有《最优选择与一般均衡》、《激励、信息与经济机制》等,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80篇,国内期刊、报刊发文160多篇。

陈旭东,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院长助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经济思想史、经济史。曾在《比较》、《学术月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一些文章被《新华文摘》、光明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改革是当下中国的时代命题。《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从过去170多年的历史长河,来回顾改革、理解改革、求解改革。面对中国改革的艰巨性,本书提出 “明道、树势、优术、抓时”四位一体的改革方法论,这也是作者从历代社会经济变革得失中汲取而来的经验。          贯穿《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全书的核心论点是,只有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基于上述论点,本书提出了全方位联动改革的设想,并据此鞭辟入里地分析了政治体制、法治建设、文化体制、对外开放、农村改革与城镇化、要素市场、金融体制、国企改革与民营经济、财税体制、社保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教育体制及房地产等改革和发展议题,对各领域深化改革应取的理念和方向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行动建议。          希望《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能够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思路,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中国改革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
展开
精彩书评
田国强教授一直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不仅在理论和政策讨论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在改革实践中以他十足的正能量引领社会和同仁。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基本哲学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中国很幸运,始终顺利成功。可是,到今天这个转折口上,“摸石头”越来越难以持续。田国强教授跟陈旭东研究员合著的这部著作正是“雪中送炭”,为我们更加主动、明确目标和方向的改革铺路指引,这是关心中国发展前途和改革前景的同仁都应该细读的著作。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历史逻辑与经济逻辑的交融。历史逻辑将中国改革置入近170多年来的四次大变革图景中;经济逻辑则是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改革路径的形成过程。两者结合,本书给出了一个中国改革内在逻辑的全面解读,对思考和推进中国未来变革很有启发。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田国强、陈旭东二位的力作,大历史、宽角度,纵横交错,把对改革历史与现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的高度;讲理论、重实践,相形得益,把对改革问题的探讨,建立在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之上。本书结构宏大,内容丰富,理论前沿,分析严谨,思想深刻,结论给力,故对所有关心改革者,该书均属“必读”之首选。
                                         王一江   长江商学院教授

本书是海归之作。自近代中国留学潮以降,海归向有深浅之分。本书作者无疑是“深海归”:入外洋学海深,归本土士林也深。本书分明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好领略作者历经多年的思维对撞、融会和贯通,所练就的这门合成的经济学功夫。其中最精彩的看点,是依托机制设计理论,对中国改革的历程做出独到的系统梳理与总结。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序

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明道”
本书的写作起始于2010年,基本内容散见于著者及其合作者过去20多年,特别是近七八年来的诸多论文和著者所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的系列政策建议书。文章和书中很多提法、建议和呼吁,与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许多改革决策和措施相吻合。因此,我们对书稿许多说法又进行了修改和修正,包括对许多改革政策与措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印证。在此,我们也对文贯中、赵金华、夏纪军、林立国等多位论文和建议书合作者表示感谢。:明中国变革之道,明振兴中华之道,明长治久安之道。具体来说,就是基于理论分析、历史视角及全球视野,系统考察中国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避免改革失败,实现成功社会变革的必要条件,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并洞察国家改革、发展、创新的大趋势,从而为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的正确大方向,切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避免改革逆转和出现颠覆性的错误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启示。

1978年邓小平创导的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与实践探索,引领中国走上了一条经济市场化和对外开放兼容的发展强国道路,拉开了中国170多年来最辉煌的历史篇章。尽管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持续高速增长,但作为人口规模超10亿量级的经济体,中国能实现持续30多年近10%的增长,并使约5亿人口摆脱贫困
参见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1页。,接近当前整个欧盟的人口规模,这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体制也初步实现了由原先铁板一块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非国有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占比从改革初期的878%发展到目前的超过80%,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时至今日,中国的诸多经济总量指标已跃居全球数一数二的位置,发展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一支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然而,尽管中国的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但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大大限制和压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这种半市场、半统制的双重体制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成就巨大(如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问题(如社会公平正义严重不足)也十分严峻的“两头冒尖”状况。其根源是没有合理界定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治理边界,政府“过位”、“缺位”和“错位”大量存在,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再加上思想界、学术界及至整个社会在国家发展方向上众说纷纭,严重对立、交锋,中国改革大业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局面。其中,有的认为,问题是由改革造成的,继而否定改革;有的认为,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没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深层次改革;有的则认为,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有更多人根据自身利益受损或获利多寡来否定或支持深化改革。

现在,摆在国人前面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沿着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前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抓大放小,无为而治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了无为而治的同时,也还说了另两句话“大事宜作细,难事宜作易”。所以,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管,毫无作为,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势态和自然规律,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很多人也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也是要求政府什么都不管,这都是没有认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造成的。,限制政府不应有的过多权力,建立完善国家现代治理制度,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造就有限政府、有效市场和法治社会;另一条是沿着强化政府作用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前行,继续让政府统御市场,主导经济发展,维护从设租、寻租中获利的少数特殊既得利益,权力与资本在合谋中实现对社会财富的垄断,最终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穷途。道路的不同,所指向的前景更是不同。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国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和路径上做出了旗帜鲜明的历史性选择,决定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改革,由此开启了新的改革大门。可以说,2013年是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1984年做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几个重要年份之后,又一个改革和开放再出发的关键时点。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一轮改革中具有奠基意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文件,提出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论述,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但也有不足和未尽之处,对系统性的改革
当然,我们也理解这也许是遵循中央关于“不‘十全大补’,不面面俱到”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要求,或因为其他方面在理论、共识、时机或具体执行上还不太清晰、成熟,而改革没有涉及太多。然而,理性思考、理论探讨无禁区,理论创新要先行。理论探讨、理性思考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至少有二:一是对已确立的改革方向和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和论证,促进上下改革共识的凝聚和改革方案的执行;二是理论探索必须要超前,对现有改革的不足之处进行理论剖析,通过内在逻辑的推演指明下一步改革的方向。理论探讨的先行性极端重要,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吸取了过去若干年的理论探索、理论创新的结果,听取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并将之以决议的形式肯定下来。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吴敬琏教授就曾指出过类似观点,认为“对于改革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自由而切实的讨论,是改革向前推进的必要前提”。参见吴敬琏、周小川等,《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以及政府、市场与社会三位一体综合治理
早在2008年著者田国强在论文《从拨乱反正、市场经济到和谐社会构建——效率、公平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中就曾有过此提法。不过,只是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不够,三四年前我们又开始积极呼吁不仅要合理好界定政府与市场,也要界定好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因为社会自治是国家公共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见田国强、夏纪军、陈旭东,“破除中国模式迷思 坚持市场导向改革——中国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转变”,《比较》第50辑,2010年。后面会论及。的重视不够,一些提法存在内在冲突,如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与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目标不兼容的(具体论述见总论部分)。

当然,中国的改革开放仍处于正在进行时,依然充满着诸多的未知和挑战,难免会出现认识不足和舆论杂音。因此,理论探索需要先行,思想需要进一步的解放、再解放,促进理论创新。没有思想解放,没有理论创新,没有改革开放的今天。现在和未来的改革也依然如此。鉴古可以知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要重新检视中国改革走过的道路,哪些是独特的,哪些是共通的,深刻剖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难点,进而探讨未来的改革路线图、关键点与突破口。

面向未来,我们还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不能丢,通过理性思考,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和探寻解决应对之策。在将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并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下,如何避免坏的治理体系,走向好的治理体系,从而避免坏的市场经济,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如何避免坏的社会规范,走向好的社会规范,使之良性互动,实现科学发展?继而,如何建成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实现民主政治,富民强国,让中国长治久安和实现现代化,使之全方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需要政府官员、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来理性思考和推动,也正是本书希望理清及回答的问题。

本书基于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思想、方法与国学智慧,通过历史大视角和国际宽视野的纵深横阔考察,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实践的纵横向比较,以及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比较,理性、严肃而不失激情地系统论证和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济制度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力图向读者揭示中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内在逻辑和成功改革的方法,从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理解。我们还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决策、宏观政策制定的内在机理,旨在说明经济活动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更好地前瞻国家经济政策变化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动向,从而更好地把握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脉搏。

此外,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和新颖之处,就是系统地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特别是机制设计理论关于信息和激励的核心思想,将一项改革是否有利于发展、稳定和创新;一个制度安排所需信息是否复杂、过多、易对称;个体与集体间的激励是否相容以及能否导致资源有效配置、不断激发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公平与正义等,作为考察一项改革内容优劣、利弊的判断依据,以此来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在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上的治理边界,从而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改革及其制度创新过程。这种建立在微观基础(经济人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信息和激励的视角来系统地研究中国改革这一宏观主题,并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赋予经济学分析解释,在国内外同类领域著作中,应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

同时,本书也希望澄清一些理论认识误区,包括所谓“中国改革之谜”及“中国模式”论,后者将政府主导经济的发展模式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终极发展模式。这些理论认识误区导致的结果是,政府在过去一个时期以来对凯恩斯主义的过度热衷和频繁运用,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导致政府与市场、社会治理边界的混乱,市场在有效配置资源方面无法发挥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当前中国几乎所有的深层次问题都由此产生。具体而言,本书主要对如下一些最基本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解答,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起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同仁共同来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


1道格拉斯·诺思之问:怎样才能从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制度平稳过渡到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好制度?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从非理想状态向理想状态过渡?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如何互动,谁应该先开始?如何看待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的异同?

2计划与市场的本质差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差别在哪里?一个国家如何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为什么说市场体系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是完全一致、激励相容的?

3中国改革之谜:为什么在缺乏现代经济学公认的可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如政府主导、产权界定不清晰、法治不健全等)下,中国经济能取得持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些大的变革,如王安石和清末维新变法无不以失败告终,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取得了成功?中国改革贡献了哪些经验?



4中国模式与中国路径:改革成就巨大是否意味着中国已找到一个与现代发达社会截然不同的现代化终极发展模式?政府对社会经济高度介入和干预的“中国模式”能让中国实现富民强国,长治久安吗?初始条件和改革路径的差异,是否意味着一国实现富民强国和现代化的终极发展模式也不同?

5富民强国的内在逻辑:富民与富国,谁先谁后?富民强国的经济学内在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是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而不是国有经济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6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为什么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同等重要?如何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上下互动和激励兼容?

7深层次问题及其对策:中国未来发展面临哪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应对?

8政策调控与制度治理之争:指导和解决当前经济发展及所面临的贪腐问题主要是靠制度建设,还是靠频繁地使用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和行政、党纪手段或国家机器?如何看待经济理论关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争论?

9联动改革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进行系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全方位的联动改革?

10政府、市场与社会:为什么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治理边界,而不只是政府与市场的治理边界?如何定位社会自我治理和文化伦理在国家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11政府职能转变:为什么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12改革、发展、稳定、创新:为什么要在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中加入创新的维度?如何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从国际体系追随者向未来世界领导者的转型?
展开
目录
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
目录


序Ⅸ
自序ⅩⅢ

总论

1探寻富民强国的中国现代化道路3
11中国改革的起点、目标与演进方式9
12非均衡改革路径下的问题与难点12
13中国深化改革面临的“四个转向”23
14富民才能强国的经济学内在逻辑31
15正视改革艰巨性,用好改革方法论34
16小结44
第一部分回顾改革:历史由来与发展历程
2近代以来中国的四次大变革47
21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图强(1840~1911)49
22辛亥革命与市场经济的探索(1911~1949)52
23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联姻(1949~1978)57
24改革开放引领中国复兴之路(1978年至今)59
3改革的三大成就:发展、转型与全球化63
31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63
32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68
33深度融入世界发展共同体70
4中国改革贡献了哪些经验72
41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72
42推行松绑放权的市场化改革73
43实行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73
44地方政府分权鼓励区域竞争74
45以渐进改革策略促平稳转型75
5在思想交锋中寻求改革共识78
51真理标准大讨论78
52姓资姓社大讨论80
53改革方向大讨论81
6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三阶段84
61拨乱反正和商品经济发展阶段84
62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设阶段88
63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阶段90
第二部分理解改革:经济学与市场化改革
7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溯源与苏联模式95
71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市场制度的批判95
72科学社会主义者对市场制度的评价
97
73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模式98
8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1949~1977)100
8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100
82全面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103
83计划经济探索调整时期(1957~1977)105
9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分析109
9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计划与市场大论战”109
92计划经济的弊病:信息问题与激励扭曲111
10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分析113
101市场机制及其功能113
102市场机制的优越性118
103市场失灵及其补救120
104中国古代关于市场的思想123
11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分析126
111现代经济学内在逻辑分析框架126
112充分考虑约束条件才能做成事134
113承认个人利益推进市场化改革135
114发展与稳定的经济学内在逻辑140
115促进地方政府竞争与对外开放143
12构建和谐社会与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一致性146
121民主法治147
122公平正义148
123诚信友爱151
124充满活力153
125安定有序153
126人与自然的和谐154
第三部分求解改革:瓶颈约束与顶层设计
13中国模式论的实质、弊病及其出路161
131中国模式还是中国路径162
132三大误区与中国模式论163
14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166
141重政府轻市场167
142重国富轻民富169
143重发展轻服务172
15富民才能强国的经济学内在逻辑174
151欲强国,必先富民175
152欲富民,必赋私权178
153保私权,必限公权180
16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间的治理边界183
161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政府基本职能与作用184
162综合治理三大制度安排:政府、市场与社会187
163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法治的有效市场189
164构建维护市场的政府,形成有限和有效政府191
165培育壮大公民社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192
166“四个文明”协同发展,提升公民的幸福感194
17中国下一步改革发展要实现“四个转向”196
171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196
172从单一的经济改革转向全方位联动改革201
173从发展型全能政府转向服务型有限政府203
174从国际体系追随者转向未来世界领导者206
175正视改革艰巨性,用好成功改革方法论207
18理顺十大基本关系,加强长效制度建设219
18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19
182国富与民富的关系220
18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21
184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22
185内需与外需的关系223
186城镇与农村的关系224
187沿海与内陆的关系225
188发展与稳定的关系225
189科教与人才的关系226
1810发展与生态的关系227
第四部分深化改革:理念方向与行动建言
19政治体制改革231
191兴亡周期律与现代国家治理四要素231
192回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路235
193下一步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走出瓶颈241
20法治建设与法治改革245
201改革开放下的法治建设进程248
202法治建设的历史与国际视角250
203中国下一步法治改革路线图253
21文化体制改革与文明价值认同256
211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轨迹258
212进一步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61
213文化体制改革需理顺三大关系263
22对外开放267
221从历史和世界视角看对外开放的重要性269
222逐步融入世界体系的中国对外开放实践271
223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态势及应对273
23农村改革与城市、城镇化277
231改革为何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279
232市场导向城镇化的战略性意义281
233传统城镇化路径的不可持续性283
234新型城镇化推进需要综合治理293
24要素市场与要素价格改革302
241要素改革的全局意义303
242“价格闯关”的启迪305
243要素市场改革切入口307
25金融体制改革310
251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脉络及其经验311
252以开放竞争重构金融业宏微观体制机制316
253以人民币国际化倒逼国内金融市场改革320
26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323
261国有企业改革三个发展阶段回顾325
262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战略方向332
263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若干课题335
27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公共治理模式342
271财税体制改革历史脉络梳理343
272现行财税体制的问题和不足348
273财税体制改革下一步的方向352
28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59
281世界主要社保模式的优缺点比较与借鉴361
282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选择367
283社保改革的原则、方向与政府的适宜作用368
29医疗卫生体制改革372
291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历程回溯374
292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国际借鉴与启示377
293中国下一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378
30生态文明体制改革384
301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85
302环境问题存在的经济学根源分析387
303中国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及其问题388
304中国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与建议390
31教育体制改革397
311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历史回溯399
312教育问题诊断与下一步改革方向401
313促进九年义务教育向十二年迈进402
314破解制度难题打造世界一流大学407
32房地产市场改革417
321近年来中国房价持续上涨的几大动因418
322对当前中国房价水平的两个基本判断421
323当前房价表象背后的四大结构性失衡425
324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行业长效制度建设427
参考文献4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