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V-2——世界弹道导弹的鼻祖
1944年9月8日傍晚,伦敦市民有的在看电视,有的正在吃晚饭。尽管与纳粹德国的战争仍在继续,英伦三岛依然弥漫着战争的紧张气氛,但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战争生活。对于德国的空袭,人们已经能够从容面对。只要及时到防空洞里躲避,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就在这时,从伦敦郊区一个叫契济克的地方传出的巨大爆炸声,还是把市民们惊呆了。他们从爆炸声音判断,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空袭。普通的航空炸弹不可能产生如此可怕的声音。不少市民暗暗在想:难道德国又在使用什么新型武器?
问题很快就弄清楚了:纳粹德国确实使用了一种新型武器——V-2弹道导弹。
世界上第一种实战使用的弹道导弹,就以这种方式正式登上了军事斗争的舞台。导弹时代的序幕也由此正式拉开。
为什么偏偏是德国
V-2导弹正式问世后,不少人都感到很疑惑:发展导弹,怎么又是德国捷足先登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德国这个国家谈起。德国既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动者,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现代西方哲学的代表性人物康德、黑格尔,文学艺术家歌德、贝多芬以及军事经典《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等都出自德国。德国很早就拥有了世界上一流的初等教育和技术教育,建立起了无与伦比的大学、科学设施和研究机构。德国于19世纪创立的参谋部体制,时至今日仍然是世界上很多国军队建设的重要模式。
德国深厚的思想文化传统、优良的民族品格和国民素质,为德国人持续不断地发展、创造,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也为包括V-2导弹武器在内的重大科学发现、军事突破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和土壤。
人类脱离地球的梦想由来已久。在19世纪中后期,人类的视野和思维开始超越地球。儒勒·凡尔纳在其科幻作品《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中,阐述了人类脱离地球的可能性。19世纪末期,被誉为“近代火箭之父”之一的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则从理论上证明了火箭在外层空间飞行是可能的。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液体运载火箭的基本结构原理,为后世火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运载火箭的研发上,美国人走在了前面。1926年3月,美国人率先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液体火箭。第一枚真正的火箭虽然在空中只飞行了2.5秒,但足以展示出太空发展的广阔前景。
世界其他国家的这些新进展,自然不会被德国(魏玛共和国)所忽视。1923年,德国的赫尔曼·奥伯特(1894—1989)发表了题为《使用火箭进入行星系空间》的论文。论文对液体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和太空站等,做了精彩的构想和描述。1927年7月,德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宇航协会——宇宙旅行协会。1929年,奥伯特又出版了题为《空间航行的途径》的专著,对如何进人空间,做了更加科学、透彻的论述。这部著作连同他先前的论文,为德国太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确立了奥伯特在德国火箭理论界无可辩驳的地位。1931年,奥伯特在包括维尔纳·冯·布劳恩等在内的助手的帮助下,成功发射了一枚液体火箭。随后,奥伯特、布劳恩等人不断努力,在火箭研发上屡屡取得突破。德国在航天技术上开始逐渐走到了世界前列。
理论和技术是实践的基础,但有了理论和技术,不等于就有了武器装备。理论、技术要转化为产品和装备,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德国不得不接受《凡尔赛和约》对其的制裁和约束。《凡尔赛和约》的主导思想之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除德国武装。该和约明文规定:德国必须废除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总人数不得超过10万,海军兵员不得超过1.5万,其军官数量不得超过4000人。和约还要求,德国必须撤销其总参谋部;德国保留下来的军队,任务只限于维持境内治安和边防任务。和约还特别规定了德国海军军舰的最高限额,并禁止德国拥有潜艇和飞机,禁止德国制造和装备化学武器,禁止生产和进口坦克、装甲车等重型武器。
由于和约签订各方矛盾重重,所以《凡尔赛和约》的要求,实际上没有全部严格执行。例如,1922年盟国就开始同意德国生产一定数量的民用飞机,并允许德国建立一定规模的飞机工业。到了1926年,则完全取消了对德国生产民用飞机的限制。尽管如此,该和约对德国军事的发展,特别是对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仍然产生了较大的限制作用。
……
展开
——寿晓松,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与战略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少将
弹道导弹武器有其固有的特点、优势,在军事对抗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世界弹道导弹》一书在十几种弹道导弹武器发展的背景、战略需求、技术条件、机制模式、前景颅测等方面,着墨颇多,其中有不少独到见解,值得一读。
——张世平,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与条令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少将
这是一部系统研究世界主要弹道导弹发展的专著,编者对不少专业性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和思考,相信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广大军迷朋友,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内容。
——邵永灵,中央电视台《讲武堂》主讲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评论员,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