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均衡增长、非均衡增长与要素适宜度
区域经济活动必然依附于特定的空间而不能单独存在,而在既定的空间范围内,区域经济活动并不是处于静止状态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种不断的变化就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绩效会有明显的不同,因而传统经济理论中产生了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下面,我们从要素适宜度的视角重新审视均衡和非均衡理论。
5.2.1要素流动与均衡增长
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在其《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均衡增长理论,纳克斯认为只有各个部门和产业同时发展,才能实现市场的全面扩大,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能从恶性循环的僵局中解脱出来,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各个部门和产业同时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在所有部门和产业同时进行投资。罗森斯坦和罗丹也主张,发展中国家必须以相同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产业上同时进行投资,这样才能突破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虽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经济学的均衡增长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言,更具有实践上的操作意义,但是这种均衡理论,其理论渊源本质上仍然是新古典经济理论对于经济增长所做的理论判断。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将导致区域间经济增长趋同。在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况下,贫穷地区由于人均资本较低,资本边际产出将会高于人均资本比较高的富裕区域的资本边际产出,因此贫穷地区有着比富裕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最终贫穷地区和富裕地区的经济增长会出现趋同现象。新古典经济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然而这一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是:首先区域间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运输费用为零;其次是所有区域都是同质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替代,并且存在相同的规模不变生产函数。尤其是新古典理论中,要素自由流动假设是区域间要素边际报酬趋同,从而实现区域均衡的重要条件。
但是从现实区域的角度看,符合区域均衡增长理论的这些前提条件都是令人怀疑的。正如我们在第3章中所论述的那样,要素是经济活动的客观基础,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划分,它们可分为区域性要素和非区域性要素,其中区域性要素是某一特定区域所固有的,它们在区域间的流动性很差或者区域间流动的空间成本很高。可见,均衡增长理论的要素自由流动假设与现实经济是不相符合的。进一步地说,即便我们放宽要素的区域性特征,不考虑区域性要素的非流动性,那么非区域性要素在克服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时也必然会发生运输成本,而这又与均衡增长理论运输费用为零的假设是无法兼容的。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均衡增长理论在其理论分析中实际上等于排除了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均衡增长理论是一种脱离空间维度的理论。事实上,经济活动总是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区位上而展开的,各区域间内的经济主体也必然要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也需要生产要素进行流动。但是,生产要素流动必然存在各种障碍,区域间要素流动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运输成本,而这一切都与均衡增长理论的前提条件是相抵触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