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96565
  • 作      者:
    王文军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文军,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在读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Colorado University at Boulder)经济系访问学者。曾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9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3部,先后在《经济纵横》、《当代财经》、《云南社会科学》、《现代经济探讨》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以“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为主题,借鉴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系统分析、数量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范式、技术路线和具体的内容以及保障低碳经济实现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前 言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与之相伴的气候环境灾难则成为 了人类在新世纪里面临的重大挑战。围绕可持续发展、气候环境改善等议 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悄然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主流的经济发展模式之 一,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加 剧,环境污染严重,气候环境恶化,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 扼制这种趋势,并使这种趋势得到根本扭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 以,积极地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乃至全球气 候保护,可谓意义重大。为此,本书以“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为主题,借 鉴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采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系统分 析、数量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范式、技术路线和具体的内容以及保障低碳经济实 现的对策与建议。 本书以“实施低碳发展之路”为契机,采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 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吸收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总 体上遵循了“提出问题—理论研究—现状分析—模式创新—环境建设—对 策研究”的思路,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以期为我国 的低碳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思路,为低碳之路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本书可为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专家学者带来一定的启发,为共同 探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方向提出设想,而这也必将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1.1 问题提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1.1.2 问题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探索
1.1.3 问题回归: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新模式的深化
1.1.4 问题解决: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2 低碳经济的前景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低碳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误区与阐释
2.1.1 概念认识上的误区
2.1.2 研究思路上的误区
2.1.3 发展理念上的误区
2.2 低碳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气候经济学理论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4 能源经济学理论
2.2.5 生态经济学
2.2.6 系统理论
第三章 低碳经济发展的范式及分类
3.1 低碳经济发展范式的概念及其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
3.1.1 低碳经济发展范式的概念
3.1.2 技术经济范式的演化
3.2 低碳经济发展范式的分类
3.2.1 源头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3.2.2 过程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3.2.3 产出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3.2.4 消费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3.2.5 优化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第四章 低碳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现状
4.1 低碳经济发展的历程
4.1.1 初级低碳经济发展阶段
4.1.2 中级低碳经济发展阶段
4.1.3 高级低碳经济发展阶段
4.2 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4.2.1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4.2.2 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第五章 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路线设计
5.1 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
5.1.2 模型的构建
5.1.3 研究方法———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LSR)
5.1.4 数据的获取
5.1.5 实证结果分析
5.2 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效应分析
5.2.1 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的互推效应分析
5.2.2 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的联动机制效应分析
5.2.3 人口变化对低碳经济的制约效应分析
5.2.4 森林覆盖面积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5.2.5 各种因素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分析
5.3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设计
5.3.1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设计原则
5.3.2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设计框架
5.3.3 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设计内容
第六章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
6.1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的背景和依据
6.2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发展及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
6.2.1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发展
6.2.2 中国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
6.3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因素的确定及指标选取
6.3.1 低碳化实现途径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Ⅰ)
6.3.2 低碳经济产生效益角度评价体系的构建(Ⅱ)
6.3.3 两种评价体系的比较
6.4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方法
6.4.1 评价指标标准化
6.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3 指标值的计算
6.4.4 结果判断
6.5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陕北低碳经济发展评价
6.5.1 陕北低碳经济发展概况
6.5.2 陕北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第七章 低碳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7.1 区域低碳发展实证分析
7.1.1 国内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保定、广东等省市的分析
7.1.2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基于美国博尔德地区的分析
7.1.3 国内外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比较及启示
7.2 企业低碳发展实证分析
7.2.1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的低碳发展状况
7.2.2 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低碳发展状况
7.2.3 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的低碳发展状况
7.3 低碳消费实证分析
7.3.1 南京居民低碳消费的推广
7.3.2 武汉低碳消费的发展
7.3.3 厦门低碳消费的发展
第八章 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建设
8.1 宏观环境
8.1.1 人口环境
8.1.2 经济环境
8.1.3 自然环境
8.1.4 技术环境
8.1.5 政治环境
8.1.6 法律环境
8.1.7 文化环境
8.2 微观环境
8.2.1 厂商(企业)内部
8.2.2 顾客
8.2.3 竞争者
8.2.4 公众
第九章 保障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实施的对策
9.1 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9.2 完善低碳管理制度
9.3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利用
9.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9.5 吸引公众参与,构建低碳社会
9.6 有效发挥碳汇潜力,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9.7 积极开展区际合作
9.8 转变传统交通、建筑业发展模式
9.9 重视服务行业低碳化
9.10 建立和完善国家碳交易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