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空间经济学:理论演进、基本模型与前沿展望
1.1  引言
1.2  空间经济学:从前古典到新古典
1.3  新经济地理学:第一代模型
1.4  新经济地理学:第二代模型
1.5  新经济地理学:第三代模型
1.6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与未来的方向
1.7  新经济地理学:政策含义
1.8  新经济地理学与中国区域经济研究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地理
2.1  引言
2.2  模型假设
2.3  模型的短期均衡
2.4  模型的长期均衡
2.5  启示与政策建议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3.1  引言
3.2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FNEG模型与实证分析框架.
3.3  变量的选取、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3.4  实证分析过程
3.5  实证研究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集聚、增长与空间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
4.1  引言
4.2  空间集聚、区域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4.3  中国经济增长一集聚一不平等:概览
4.4  中国经济活动集聚一增长一区域不平等:基于全国数据的分析
4.5  中国经济活动空间集聚与区域不平等:基于省级行政区数据的分析
4.6  结论与评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全球化与空间不平等——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5.3  全国经济全球化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系
5.4  地区经济全球化与地区发展差距的关系
5.5  结论和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不发达地区如何突破核心一边缘困境
6.1  问题的提出_
6.2  经济景观的塑造:均匀分布还是核心一边缘分布
6.3  边缘地区的发展:工业化或锁定
6.4  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跨越:蛙跳模型及其扩展
6.5  政府干预与边缘地区的发展
本章参考文献
第7章  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研究
7.1  引言
7.2  区域协调发展的要义
7.3  空间公平与效率的权衡:马丁模型
7.4  区域政策效应分析
7.5  马丁模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第8章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
8.1  引言
8.2  区域政策分析:一个简单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
8.3  促进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区域政策
8.4  结论与评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9章  旅游业与工业化: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和中国的证据
9.1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9.2  旅游业发展与工业化:经验事实
9.3  旅游业发展与工业化:解释框架
9.4  结论性评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10章  密度一距离一分割:重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地理
10.1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
10.2  民族地区的空间结构:密度、距离和分割
10.3  民族地区空间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进一步考察
10.4  优化空间结构,重塑民族地区经济地理格局
本章参考文献
第11章  西部民族地区的去工业化问题研究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的特征
11.3  边缘地区的去工业化:分析框架
11.4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选择
11.5  结论与评论
本章参考文献
第12章  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多核心区间的边缘地区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
12.3  武陵山片区经济洼地带发展概览:以恩施州为例
12.4  对武陵山片区经济洼地发展的几点认识
本章参考文献
第13章  双核心一边缘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成渝经济区内经济洼地为例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三区域模型:分析框架
13.3  成渝经济区经济洼地带发展概览:以内江市为例
13.4  对成渝经济区经济洼地发展的几点启示
本章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