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成经济论
石奇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实现市场集成的手段。所谓集成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市场重组和集成的方式对产业链中不同价值环节的最优利用而实现的经济。从微观层面上看,产业转移服务于企业寻求集成经济的目的,所以,这一过程以产业中较少要求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职能转移、分销职能转移以及物流服务职能转移为主,并且总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并实现产业转移。因此,产业转移是企业在技术手段之外通过对市场的重组和集成实现经济性的结果。
(3)合力论
合力论把产业转移看作是移出地的推力和移入地的拉力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张进龙认为,扩大市场的需要、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以及追逐政策的需要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源;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的需要是落后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源。易鸣、张伟认为,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以及欠发达新区为吸引投资所形成的拉力,是发达区域衰退性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周江洪、陈翥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三种作用力的函数关系:区际产业转移推力、区际产业转移拉力、区际产业转穆阻力。只有转移的推力和拉力的合力大于转移阻力,区际产业转移才可能实现。
(4)分工论
刘友金、胡黎明认为,现阶段的产业转移以产品价值链为纽带,通过部分生产工序的转移,将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功能分散于各地区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中间产品的交换在各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间形成一种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因此,产品内分工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
综上所述,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是企业对利益的追求,而政府制定的产业转移政策则在推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三、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以下四个角度提出了产业转移的模式。
1.产业转移方向的角度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梯度转移模式、逆梯度转移模式、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
持梯度转移理论者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多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而反对梯度转移的学者则认为,落后的低梯度地区只要政策得当、措施有利,也可以直接引进并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并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实行跨越式的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梯度转移。
2.产业转移过程或形态的角度
如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1960年提出的雁行转移模式是从产业转移过程特征的角度总结出来的著名模式。赤松要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照“进口-国内生产一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所以,后进国家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途径来引进先进国家的产业,同时,吸收其资本和技术,促进相应产业的发展。雁行模式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国际转移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东盟学者开始提出“新雁行模式”这一概念,以此来描述未来中国发挥作用的方式。“新雁行模式”,是指一国之内发达地区不断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其实质是产业梯度转移和一种升级模式,这种产业转移和升级模式呈梯形,沿着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技术密集产业的方向进行转移和升级。
3.产业转移具体途径或方式的角度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直接设厂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和生产外包转移模式;与促进欠发达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与欠发达区域统筹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与促进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模式。
4.产业转移规模或程度的角度
从这个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整体迁移的模式和部分迁移的模式,包括商品输出、市场拓展、资本输出、产业关联、人才联合、要素嫁接式、存量激活等方式;集群转移的模式;完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工序型产业转移模式,包括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水平工序型转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