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效应的评价与产业优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52339
  • 作      者:
    安增军,杨敏著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安增军,教授,经济学博士,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兼职教授,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客座教授,福建省城市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管理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和企业理论研究。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5部,在《经济管理》、《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CSSCI论文近30篇),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海峡两岸产业转移向多领域、高层次、大规模方向发展。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效应主要有产业升级、资源整合及市场扩张等正效应和环境污染等负效应,主要表现为产业关联发展、劳动力资源整合、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环境效益变化。
展开
精彩书摘
  (2)集成经济论
  石奇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实现市场集成的手段。所谓集成经济,是指企业通过市场重组和集成的方式对产业链中不同价值环节的最优利用而实现的经济。从微观层面上看,产业转移服务于企业寻求集成经济的目的,所以,这一过程以产业中较少要求人力资本要素的生产职能转移、分销职能转移以及物流服务职能转移为主,并且总是从加工装配开始,经过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的积累,最终过渡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并实现产业转移。因此,产业转移是企业在技术手段之外通过对市场的重组和集成实现经济性的结果。
  (3)合力论
  合力论把产业转移看作是移出地的推力和移入地的拉力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张进龙认为,扩大市场的需要、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以及追逐政策的需要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源;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工业化的需要是落后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源。易鸣、张伟认为,发达地区随着产业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以及欠发达新区为吸引投资所形成的拉力,是发达区域衰退性产业进行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周江洪、陈翥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三种作用力的函数关系:区际产业转移推力、区际产业转移拉力、区际产业转穆阻力。只有转移的推力和拉力的合力大于转移阻力,区际产业转移才可能实现。
  (4)分工论
  刘友金、胡黎明认为,现阶段的产业转移以产品价值链为纽带,通过部分生产工序的转移,将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功能分散于各地区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中间产品的交换在各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间形成一种产品内分工的新格局。因此,产品内分工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
  综上所述,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是企业对利益的追求,而政府制定的产业转移政策则在推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只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三、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以下四个角度提出了产业转移的模式。
  1.产业转移方向的角度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梯度转移模式、逆梯度转移模式、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
  持梯度转移理论者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多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而反对梯度转移的学者则认为,落后的低梯度地区只要政策得当、措施有利,也可以直接引进并采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并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实行跨越式的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梯度转移。
  2.产业转移过程或形态的角度
  如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于1960年提出的雁行转移模式是从产业转移过程特征的角度总结出来的著名模式。赤松要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照“进口-国内生产一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所以,后进国家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途径来引进先进国家的产业,同时,吸收其资本和技术,促进相应产业的发展。雁行模式的本质是产业结构的国际转移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东盟学者开始提出“新雁行模式”这一概念,以此来描述未来中国发挥作用的方式。“新雁行模式”,是指一国之内发达地区不断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其实质是产业梯度转移和一种升级模式,这种产业转移和升级模式呈梯形,沿着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技术密集产业的方向进行转移和升级。
  3.产业转移具体途径或方式的角度
  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直接设厂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和生产外包转移模式;与促进欠发达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与欠发达区域统筹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与促进企业的发展相结合模式。
  4.产业转移规模或程度的角度
  从这个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整体迁移的模式和部分迁移的模式,包括商品输出、市场拓展、资本输出、产业关联、人才联合、要素嫁接式、存量激活等方式;集群转移的模式;完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工序型产业转移模式,包括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水平工序型转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全球经济掀起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
二、产业转移加快中国制造业格局调整
三、海西建设推动海峡两岸产业转移进程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产业转移的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综述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界定
二、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研究
三、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四、产业转移效应研究
五、产业转移政策研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区域分工理论与产业转移
二、经济地理学与产业转移
三、演化经济学与产业转移
四、全球价值链与产业转移

第三章 两岸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界定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
二、产业结构升级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内陆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
一、内陆产业梯度转移的现实基础
二、内陆区域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三、内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四、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措施
第三节 台湾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
一、台湾产业转移的基本路径和方式
二、产业结构升级是台湾产业转移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转移是台湾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 福建省区域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效应评价
第一节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区域产业转移模式分析
一、衰退型产业转移模式
二、扩张型产业转移模式
三、膨胀型产业转移模式
四、“飞地工业”产业转移模式
第三节 福建省区域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闽西北市场配套能力不够,难以形成产业链
二、人力资本缺乏,尤其缺乏熟练技术工人
三、基础设施与制度环境的瓶颈制约
第四节 福建省区域产业转移效应评价实证研究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评价框架模型的构建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四、评价实证分析
五、福建省区域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第五节 福建省产业升级效应测评体系实证研究
一、产业升级效应测评体系构建原则
二、福建省产业升级效应测评模型构建
三、层次分析法(AHP)模型运用
四、实证分析及评价
第六节 福建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升级实证研究
一、福建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现状
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多重影响
三、福建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鲒构优化的对策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效应评价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动因与影响因素
一、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因素
二、台湾产业转移大陆的背景
三、台湾产业转移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动力机制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
五、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历程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优势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劣势
第三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绩效分析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发展演进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特点
三、台闽产业转移与福建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四、台闽产业转移与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台闽产业转移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效应测评体系构建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效应测评体系构建原则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效应分析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五节 海峡两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效应模糊评价
一、建立因素集
二、设立评价集
三、确立权重集
四、模糊综合评价
第六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台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提高引资的技术含量,避免招商引资中恶性竞争
三、着重引入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
四、努力提高服务意识,优化投资软环境
五、大力宣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加强“海西”品牌建设

第六章 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效应的评价
第一节 海峡两岸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两岸产业转移向“直接、双向”发展
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稳步发展
第二节 海峡两岸产业转移的止负效应
一、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升级
二、产业资源整合及市场扩张
三、两岸产业转移的自效应
第三节 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产业关联发展指标
二、劳动力资源整合指标
三、产业结构优化指标
四、环境效益变化指标
第四节 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效应评价方法选择
一、评价方法选择依据
二、评价方法原理分析
三、评价方法操作步骤
第五节 基于ANP的两岸产业转移效应评价模型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网络层次评价模型构建
三、网络层次评价模型求解
第六节 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效应评价实证研究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七章 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效应的提升与政策启示
第一节 国内外产业转移效应提升的经验借攀
一、东亚产业转移经验
二、粤港产业转移经验
第二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发展模式选择
一、政策引导向市场化过渡模式
二、战略定位分梯度模式
三、产业对接“差异化”模式
第三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效应的提升对策
一、加强政府政策扶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完善配套产业链,加速两岸产业对接
三、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四、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保障
五、加强人力资源培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六、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联动合作机制
七、构建两岸交流平台,提升产业对接服务环境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