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经济转型七问:两岸财经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经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6079983
  • 作      者:
    谭保罗,池薇编著
  • 出 版 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主题三个维度,七大议题三十三场对话,追问海峡两岸最受关注的财经专家聚焦中国经济最具争议的七个议题。
  看懂《中国经济转型七问:两岸财经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经济》,你就看懂了中国经济未来走向!追问当今中国海峡两岸最受关注的财经意见领袖,畅谈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话题,聚焦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期下的冷思考
  探讨新一轮改革下中国模式走向何方。
展开
作者简介
  谭保罗,毕业于复旦大学,《南风窗》杂志社高级记者,致力于观察新时期中国政经走势和金融市场改革。职业生涯始于北京《新京报》,曾任深圳报业集团驻台湾财经记者。
  
  池薇,复旦大学硕士,深圳广电集团《直播港澳台》栏目编导,长期专注于大陆、台湾两岸政经领域的深度报道。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转型七问:两岸财经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经济》2014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关键的一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大家关注,要真正提升中国经济的质量和中国企业的效率,使这个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有七个问题不容忽视,这就是大而不强之痛、房地产之怪、资本市场之困、银行凶猛之罪、金融风险之危、企业变革之惑和经济弱势群体之艰。
  作者通过对海峡两岸当前极有影响力的财经意见领袖的采访,以7个议题,33个对话聚焦中国经济转型期下的冷思考,探讨中国模式走向何方。这种布局旨在既把具体问题谈得更深,也希望不丧失对中国经济转型大局的整体把握。
展开
目录
卷首语

前言:中国经济的三块“石头”
第一篇 大而不强之痛
这个世界从未发生过依靠GDP数字来保证经济长久繁荣的事。在乾隆时代,中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一,但这一点用都没有。
企业的壮大和产业的发展,这才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崛起的不二法则。
篇章首语:东亚邻国的启示 
货币、凯恩斯和国家兴衰漫谈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 赖建诚
中国历史上的内部动乱有个特点,就是不存在政治和宗教问题,只有温饱问题,简单说就是“马尔萨斯陷阱”严重化。
日本金融强国“大跃进”的教训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孙立坚
我们的GDP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很容易像当年的日本人那样盲目自大。研究日本的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你会发现和我们今天有很多相似之处。
大国崛起不靠空话靠产业 
——台湾新竹科技园管理局前局长 王弓
万一公营的资金赖皮怎么办?高新产业不都变成公营企业了吗?公营企业没效率,高新产业的竞争又比一般产业要激烈,它们怎么去国际上竞争呢?
财团模式为何让后发国家聪明崛起 
——台湾大学副校长 汤明哲
大陆最终的目标是必须解决生产力的提升问题。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初曾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如果让土地变成“第一生产力”,那么经济肯定会出事。

第二篇 房地产之怪
通过投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香港富豪推动了内地经济最初的勃兴,但他们也带来了土地资本化的“香港模式”。
对一座城市的资产价值暴增而言,“香港模式”是个好东西,但对一个大国的长期繁荣来说,这却是一剂毒药。
篇章首语:“香港模式”之弊 
华人富豪为何都与房地产有关 
——世界华人不动产学会创始人之一 张金鹗
开发商越养越大,它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当局不敢动它,你动它,它就死给你看。台湾要“选举”,“选举”就要政治献金,对不对?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犯逻辑错误 
——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林祖嘉
假如台湾地区也像美国对房屋持有课税,台北市随便一栋房就三五千万台币,课税1%就等于每年交30万、50万,恐怕每一个人都会跳起来反对。
政府没有收取房产税的理由 
——华东师范大学房地产系主任 华 伟
城市土地为国有,购房者拥有的是70年连续使用权,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产权。没有真正意义的房产,你如何去征房产税呢?
解决楼市问题的根本是金融和税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易宪容
暴利的本质在于利用全国人民公有的土地资源,让住房成了极少数人赚钱谋取暴利的工具,掠夺与损害了全国大多数人的利益。
中国应重新审视财税体制改革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系主任 曾康华
一些地方政府有时会出来辟谣,但我认为房产税推行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地方政府的财力总要找个途径去填补。

第三篇 资本市场之困
在中国的帝制时代,国家政权会积极保护自耕农不被大地主兼并,只要他们有独立的财产(土地),就可以直接向国家交税,从而确保王朝的繁荣。
在现代的中国,监管部门却很难保护好普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财产,所以中国人都去买楼,而置“国家号召”于不顾。
篇章首语:股市不应再做“小三” 
百部法律为何管不好股市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证监会发审委委员 李曙光
一些案件不但判罚轻,而且缓刑也用得太多。你想想,坐一年牢就能出来了,还怕什么?
资本市场的边缘地位应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证监会发审委前委员 吴晓求
寻租者成了股东,并不一定能使企业上市,他们常说有打通关系的能力,实际上并非如此。但他们的确有能力让企业上不了市。
中国人距离价值投资还有距离 
——台湾元大宝来投信总经理 刘宗圣
在大陆,上市企业老板在外面有公司,然后和上市公司有业务往来,这再正常不过。但在台湾,可能要蹲好多年监狱。
大中华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在哪里 
——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理事长 黄齐元
大陆的机构法人不发达,根本没人去捧你的蓝筹股。小股民的兴趣是创业板,因为那里有暴富的希望,买蓝筹股还不如买楼,对不对?

第四篇 银行凶猛之罪
局部试点,然后全面推广,这似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宝贵经验。尤其对那些用常识就能解决的简单变革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模式非常有效,可以把阻力减少到最小。
但世易时移,金融市场的改革却很难通过这个模式去解决。让农民承包土地安心种地和改革金融市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篇章首语:金融改革没有“小岗村” 
企业的钱为什么让银行赚了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对银行来说,只要能海量放贷,外加利差保护,它就能赚个够,自然也没有改变的动力。因此,如果宏观融资结构不改变,银行转型就是天方夜谭。
银行改革的方向是主体多元化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有一位地方银监局的官员问我,20年来中国银行业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我告诉他,20年前,到银行借钱不一定要还,但现在,借钱不还已经不行了。
推进利率市场化不要再搞“双轨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不同市场主体如果面对不同的资金价格,则意味着不公平的市场环境。部分主体可以在管制的利率条件下获得低成本资金,比如一些大型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另一些主体,比如中小企业,则不得不承受较高资金价格。
过分城市化不如力推金融改革 
——海通证券副总经理 李迅雷
金融体系本身的问题也是企业高杠杆率的原因。比如,在很多人看来“银行是国家的”,这就很容易想到民企高杠杆率的背后,必然有银行内部人员拿了“好处”。
终结银行暴利的“台湾经验” 
——台湾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黄达业
大陆银行业的利润是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为什么要把钱让外国人赚呢?你居然给外国人,你卖给台湾嘛,至少利润还是让我们中国人自己赚了。对不对?

第五篇 金融风险之危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金融风险,但热钱、坏账、影子银行和债务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
最大的风险在人心,即社会的信用基础。
篇章首语: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 
中国不可忽略“僵尸银行”的风险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 陆 磊
为什么我们发了这么多货币,但却没有出现危机?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外部保险,那就是人民币有一个升值预期。
“中国特色”债务问题的危险和契机 
——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 朱 宁
中国的债券交易其实就是银行之间互相买卖对方的贷款,风险最终仍然停留在银行系统里面,没有分散和传递出去。
热钱,你想把中国怎么样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 黎友焕
还有人把人民币升值和房价上涨的双重收益作为诱惑,来鼓励一些境外热钱投机房地产市场。
富人的钱为何时常危害经济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中心主任 翟立宏
长期以来的实际情况是:中国信托业除了信托业务不做之外,其他什么都做。

第六篇 企业变革之惑
中国的企业为何不如它的GDP那样出色?很多人必然会说到产权问题。
但除开产权问题,针对商业本身的探讨更具有操作层面的价值。
篇章首语:中国企业的“后发劣势” 
“中国制造”为何撑不起“中国内需” 
——首都经贸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 陈立平
在美国西尔斯百货只要200美金的普通西服,在中国的售价高达2500元。如果按购买力计算,这个价格大约是美国的10倍。
钱多了为何让企业做“傻事”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系主任 丁 远
作为北京、广东当地的明星企业,遇到很多问题,政府会主动给你“熨平”。问题在于,把跟政府的默契当成核心竞争力,到了国外必然“两眼一抹黑”。
传统民企模式搞不成现代化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史晋川
从国务院这个层面来看,发展民营经济是大原则和方向,问题在于部分掌握“生杀大权”的部门并未严格执行。
索尼盛衰留给中国企业的管理学七问 
——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 苏 勇
在信息化时代,很多行业物理意义上的“核心技术”概念正在消亡,因为技术在被标准化和模块化之后,很容易从市场上买到。技术的壁垒正在不断地降低,这对企业竞争提出了新要求。
华人企业给世界带来什么 
——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李吉仁
有些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国家和政府的手终究会慢慢抽出来,关键是在抽出的过程里不断保持平衡。

第七篇 经济弱势群体之艰
中国经济领域的弱势群体一是中小企业,二是农民阶层,他们时常因无法享受“国民待遇”而赢得同情。
实际上,他们本身的力量却并未得到发挥,根本原因是他们都缺乏足够的“社群化”。
篇章首语:弱势群体需“社群化”发展 
中小企业需要的不是“官话” 
——台湾中小企业总会副理事长 张大为
在台湾,最具成长力的产业并没有被公营企业占据,而是给了民营企业。如果不是这样,台湾当年也一定不会成为“四小龙”。
中小企业为何要敢于对权力说“不”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 周德文
很多人买了绿卡准备长期居留,但不是加入外籍,说白了就是“脚踏两只船”,因为他们很担心国内的政策会变化,财产会受到损害。
大陆不应忽视农村和粮食安全 
——台湾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徐世勋
越是工业化程度高的地方,农业越是重要,因为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农业必须要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才能满足需求。
台湾农民为什么比大陆有钱 
——台湾省农会总干事 张永成
台湾的农村社会其实可以看做“两套系统”在平行运行,最基层的“权力单位”叫乡镇公所,没有村委会,与此平行,每个乡镇都会有一个农会。
中国式小额贷款为何“挂羊头卖狗肉” 
——中国社科院小额信贷研究室主任 孙同全
目前的情况是,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同时政府又抑制地方自发的金融活动。国家一直有扶贫开发计划和政府贴息贷款,但很多没有真正到户,容易被基层有权势的少数人占用。
中国人的商业文化应从家庭餐桌开始 
——台湾《商业周刊》创办者 金惟纯
政治上制约很多,但必须在商业上松绑。那些在政治上和商业上都充满约束的地方,不但商业无法进步,政权也很容易崩溃,苏联就是一个例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