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空间经济:集聚、贸易与产业地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9188
  • 作      者:
    梁琦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空间经济:集聚、贸易与产业地理基于空间经济研究的基本理念,在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从区域、国家与国际三个空间层面,分析产业地理变迁的若干动因及其作用机制在区域层面上,以广东为例,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考察要素集聚对区域产业地理变迁的影响;在国家层面上,从产业集聚形态变化的角度,通过考察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发展轨迹,分析中国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并从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探索要素流动对缩小地区差距的影响;在国际层面上,分别研究了生产分割和贸易开放与产业地理的关系,重点关注国际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开放对我国国内产业地理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导  论
空间经济研究范畴广袤 ,内容庞杂 ,本书着重研究产业地理和空间经济格局.但无论是哪种尺度的区域空间 ,其产业地理与空间经济格局都随时间的发展而异彩纷呈 ,不断变化 .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理念 .1 
(一)研究空间问题要有历史观
经济活动最典型的地理特征是集聚 .空间经济学告诉我们 ,一个特定的产业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 ,是历史和偶然事件的影响、循环累积的自我实现机制或预期的作用 .历史和偶然事件是产业区位的源头 ,循环累积过程则产生如滚雪球般的效果 ,导致产业长时期地被锁定在某个地区 .
历史是物质的 ,需要时间去沉淀和累积 .从哲学角度看 ,时间就是变化本身,因为时间的存在才有了运动 ,时间是物质的 ,它就是运动本身 ,描述一个物体,仅从空间来描述是不够的 ,所以我们认为物质都是运动变化的 ,而造成运动变化的是时间 ,如果没有时间 ,一切都不存在 ,时空就瓦解了 ,也就没有了物质.因此 ,我们研究空间问题 ,必须要有历史观 ,研究产业区位问题 ,必须要有时空观 ,即必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同时考察 .
看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产要素集聚地 ,无一不存在历史的渊源 .也许人们看到某些地方的集聚源于偶然性 ,但历史恰是在诸多偶然性中展开的 .假如当年邓小平同志不是在 “南海边 ”而是在 “东海边 ”或者中国版图的其他某个地方 “画了一个圈 ”,深圳就不会从30多年前的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今天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线城市 (梁琦 ,2005 ).而为什么当年邓小平同志是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呢 ?人们可以说出方方面面的原因 .地理学家有地理学的解释 ,政治学家有政治学的解释 ,社会学家有社会学的解释 ,经济学家有经济学的解释 ,历史学家有历史学的解释 ,军事家或许还可以从军事方面考虑 ,等等 .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其道理 ,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性 ,这就是辩证法 .但最终事实只有一个 :那就是历史选择了深圳 ,而不是任何其他地方 .
产业区位和区域发展有其历史规律 ,这里的历史既包括人文历史 ,也包括自 
1本章主要内容来自梁琦 (2010 ). 
2空间经济 :集聚、贸易与产业地理
然环境史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者须臾不可分 (梁琦 ,2007 ).譬如 ,上海地处中国南北海岸中心点、黄浦江与长江汇流处 ,自春秋战国以来 ;2000多年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我国第一批通商口岸 ,孕育出自由开放的环境 ,至20世纪初已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亚洲的金融贸易中心 .改革开放初期 ,受政策的影响 ,上海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广东等先行开放地区 .但随着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经济重心北移 ,长江三角洲 (简称长三角)经济圈迅速崛起 ,上海作为龙头城市不断提升其作为国际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的地位 .2013年,新一代领导人又在 “东海边 ”的这个城市设立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这将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
开放的支点 ,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并对中国空间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 
(二)研究经济问题要有空间观
经济增长具有地理因素 .地理影响增长 ,增长影响地理 .
地理影响增长 ,可以从两大方面来看 .一是自然地理和环境历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是积累循环的因果关系改变厂商的空间分布导致地理集中 ,而地理集中将改变成本进而影响到增长速度 :知识的地方化溢出可以改变创新成本 ;上下游关联可以改变交易成本 ;地理位置可以改变运输成本 .
增长影响地理 ,也至少有两大方面被经验证明 :一是因为增长通过创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二是增长迅速的地区吸引大量的可流动要素并改变相对市场规模 .
并且 ,地理与增长的互动是通过集聚实现的 (梁琦 ,2009 ).由于城市是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地 ,而且城市越大 ,集聚的生产要素的优质度越高 .因此 ,城市的增长大于乡村 ,大城市的增长高于小城市 .为什么大城市生活成本 (如房价)如此之高却还是有那么多 “蜗居族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当今世界收入的最佳预报器不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 ,也不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而是他工作的地方 .
增长给人们带来福利 ,而地理则是关系到人们福利水平的重要因素 .但地理是有双重内涵的 :其一是它的自然性 ,其二是它的经济性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有 “可持续发展 ”和 “天人合一 ”的观念 ,于是我们不再提倡 战“天斗地 ”、改变自然 ;相反 ,要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 ,自然地理是无法改变的.但是 ,经济地理则是可以改变的 .而政府在改变经济地理方面的作用显然要比个人大得多 .这说明 ,政府干预市场必须要有空间观 .政府可以在资源空间配置上弥补市场的失灵 . 
第一章 导  论3
(三)地理毗邻效应 :“近朱者赤 ”
既然地理因素对人们的福利水平如此重要 ,而生产要素有逐利性 ,在没有更多要素流动壁垒时 ,无疑生产要素会从报酬低的地方流向报酬高的地方 .富裕地区的生产要素报酬高 ,因而也是生产要素集聚地 .集聚中心与外围吸纳生产要素的速度各异 ,直接导致了收入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平等分配 .那么 ,毗邻富裕地区,也即是毗邻大市场 ,是一种天生的机遇 ,是一种幸运 ,而毗邻贫困地区则刚好相反 (世界银行 ,2009 ).为什么郊区比山区富裕 ,因为郊区毗邻城市 .富国周边很少有穷国 ,因为邻国之间不仅共享政治边界 ,在经济上也息息相关 .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也很少任其周边地区深陷贫困而坐视不管 ,它的繁荣迟早会惠及周边 ,繁荣如知识一样也有溢出效应 .
地理毗邻效应的第一个启示是 ,中心G外围的地理结构是有圈层的 ,城市体系结构也是有层级的 ;无论地图上的哪个国家、哪个地区 ,其内部发展都不可能是绝对平缓均匀的 .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常态 ,在一个国家内部 ,区域间不平衡发展也是常态 ,世界上鲜有平衡的经济增长 .提前着手平衡经济增长的努力只会阻挠发展 ,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
地理毗邻效应的第二个启示是 ,经济的非均衡性和循环性使得落后地区赶超富裕地区存在着重重困难 ,但溢出效应带来的希望远远大于困难 .对于我国相对比较落后的一些中部地区 ,应该挖掘地理毗邻优势 ,通过毗邻东部而迈向世界大市场 .例如 ,湖南地处内陆 ,但通过泛珠江三角洲 (简称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即广州交易会 ,简称广交会 )等平台 ,使得外资在长株潭发展中起到很大作用 .在湖南引进的外资中 ,港台资金就占据大半壁江山 . 
(四)赢者无界 :“毗邻 ”意义的拓展
前面说过 ,与富裕地区也就是大市场地理毗邻有 “近朱者赤 ”的天生毗邻效应,那么对于没有地理毗邻的地方 ,又该如何发展呢 ?这就需要将 “毗邻 ”的思路加以拓展 .
第一个拓展的思路是 ,“毗邻 ”不只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 ,也是经济地理意义上的 .因此 ,虽然自然地理无法改变 ,但是经济地理是可以改变的 .
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为历代漕运要道 ,对中国古代南北经济交流和发展曾起到重大作用 ,成就了当时富甲江南的扬州 ,更使小小的直沽寨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 “天津卫 ”.再看北宋时最繁荣的开封后来渐渐没落 ,如今已不及与它自然地理条件类似的郑州 ,不能不说这与经济地理条件的改变是分不开的 :虽然陇海铁路穿越开封和郑州 ,京广铁路却与开封无缘 ,而正是京广铁路成就了郑州南北枢纽的地位 ,完全改变了 
4空间经济 :集聚、贸易与产业地理
郑州与开封在中国的相对经济地理地位 .
因此 ,为了更接近大市场 ,改善基础设施 ,从而缩短距离 ,减少距离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基础设施包括为促进生产要素流动而建设的地区间高速公路和铁路,为加强信息流动而改进的通信技术 .事实上 ,四通八达的更迅速、更便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和信息交流系统与中国经济崛起和现代化密切相关 .中国计划几年内在全国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的1~8小时铁路交通圈 ,这就是一种地理空间一体化的战略 ,将大大改变中国经济地理格局 .
第二个拓展的思路是 ,“毗邻 ”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 ,也是市场意义上的 .不利的地理条件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从而增加了经济距离 ,而经济的一体化可以缩短经济距离 .经济一体化就是减少经济壁垒 ,强化市场准入 ,而对市场准入而言 ,距离的衡量尺度应该是经济含义上的 ,而非几何含义上的 .推进经济一体化需要制度的保障 .中国近年来对外区域合作政策有了重大发展 ,从以往只注重开放的地区主义转变为同时重视制度性的区域贸易安排 .国家近年来对内的区域经济政策及近来陆续批准的一系列区域规划和区域性文件 ,都是从制度上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举措 . 
(五)中国空间经济结构的标准化 :多层级的中心G外围结构
中国地域广袤 ,人口众多 ,标准的空间经济结构应该是多层级的中心G外围结构 .在空间经济结构中 ,杜能 (Thünen)的单中心城市结构 (包含了工业与农业的分布规律 )构成标准空间经济结构的基本单元 ,多个基本单元支持一个次经济中心 ,几个次经济中心支持一个更高级经济中心 ,最高级经济中心包含多个次级经济中心 ;任意上下两级都是一个中心G外围结构 .
多层级中心G外围结构的形成原因有 :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有效经济规模 ,其服务的市场半径大小不同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市场潜力 ,市场潜力大的区域,产业集聚的规模也大 ;一些外生因素 (如财政转移等 )使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购买力 (需求因素 ),购买力高的区域 (如行政中心等 )产业集聚规模就大 ,等等 .而引起产业规模经济性、运输成本、市场潜力和需求变化的一切因素都会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然地理因素、社会基本制度 (如行政区域的划分、税收的征取与使用方式等 )可能导致实际的空间经济结构偏离标准的空间经济结构 .
放眼世界 ,对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 ,标准的空间经济结构都只是经济历史长河中的某个均衡点 ,任何一段时期内的空间经济结构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偏离 .偏离是常态 .正是这种偏离的特性 ,才诱导了生产要素的流动 .而生产要素为何流动 (原因 )和怎样流动 (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正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主线 .空间经济学的作用显而易见 .而它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更甚于其他小国 . 
第一章 导  论5
(六)新国际分工与空间经济新模式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技术的进步 ,使各国在生产和贸易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 ,其中一体化生产工序的国际分割和产业集聚并存的现象颇为引人注意 .
一方面 ,随着近年来国际通信成本大幅下降、运输成本减少、金融服务更加便利和低成本、各国间相互了解有所增加 ,将原来在单一企业内进行的一体化生产配置到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成为可能 ,生产活动趋于分散 .另一方面 ,由于要素禀赋效应、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厂商间 “需求G成本 ”关联等效应的存在 ,生产厂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集聚又成为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 ,即生产的跨界扩散和集聚并存 ,全球性生产活动的分散伴随着生产活动在少数国家的集聚 .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隐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生产分割为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研究和解释角度 .
在生产分割这一新的国际分工模式下 ,一体化生产过程被分开 ,各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区段分散到与其要素禀赋相适应的地区或国家 .为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原属于不同产业的相近工序逐渐集聚到一起 ,一体化生产过程在分散进行的同时形成了相似生产区段的集聚 .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集聚模式 ,生产分割对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们认为 ,从生产分割这一新的角度研究产业空间区位的决定和改变 ,探讨国际贸易和分工的新发展 ,对中国未来产业和地区的战略调整有重要的前瞻意义 . 
(七)集聚的性质与形态 :专业化与多样化
要素禀赋丰裕的产业条件 ,毗邻效应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劳动力共享和知识溢出 ,本地市场效应导致的本地需求扩大与规模经济 ,上下游关联优势导致的贸易成本降低等 ,构成产业集聚的向心力 .不可移动要素的稀缺性、拥塞效应、距离产生的高运输成本和市场分割等 ,则促使分散生产更加经济 ,形成产业集聚的离心力 .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相对大小决定了产业是趋于集聚还是分散 ,而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差距大小将决定产业集聚或分散趋势的快慢 (FuiAel.
jttA,1999 )
集聚是空间经济分布变化的一个动态概念 ,是生产要素朝一个方向流动的动态过程 .但是 ,在任意一个时点上 ,它也包括静态含义 .产业的分类有粗有细 ,按统计口径有大类、中类、小类之分 ,或二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的区别 ,如此等等 .锁定某一分类级别 ,产业集聚就可以划分为单产业集聚和多产业共聚 ,分别对应着专业化与多样化 .从集聚的经济效应来看 ,单产业集聚导致地方化经济,多产业共聚形成城市化经济 ;从集聚的动态结果来看 ,单产业集聚表现为专业化的产业集群 ,多产业共聚显示为多样化的城市经济 .
在空间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 ,除非研究特定的产业集群 ,通常所说的集聚都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第二章 产业地理变迁的若干动因  12  第一节 集聚经济  12    一、自然优势  12    二、共享机制  13    三、政府干预  14  第二节 要素流动  15    一、DCI框架  15    二、OTT框架  17  第三节 分工与专业化  19  第四节 对外贸易  20    一、贸易开放与产业区位选择  21    二、贸易开放与比较优势  21  第五节 小结  22第三章 区域产业地理变迁 :以广东为例  24  第一节 要素集聚与产业地理  24  第二节 广东产业地理变迁的三个阶段  26    一、第一阶段 :单中心G外围结构  27    二、第二阶段 :双中心G外围结构  32    三、第三阶段 :多中心G外围结构  36  第三节 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模式的影响因素  40    一、历史地理  41    二、政策制度  42    三、市场因素  43    四、知识进展  44  第四节 小结  44第四章 中国产业空间结构演变 :专业化与多样化  47  第一节 专业化与多样化  47    一、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含义  47
i
 空间经济:集聚、贸易与产业地理
    二、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发展  48  第二节 指标设计与分析方法  51    一、主要指标说明  51    二、非参数分析法  53  第三节 中国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空间分析  53    一、全国总体情况  54    二、各省份的情况  58    三、我国产业集聚发展阶段性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第四节 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  73    一、国际比较  73    二、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75  第五节 小结  77第五章 生产分割与产业地理  78  第一节 生产分割与产业区位  79    一、生产分割背景下的产业区位变化  79    二、生产分割与长三角产业区位  80  第二节 生产分割、跨国公司与专业化模式  84    一、跨国公司在欧洲的区位决策  84    二、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形成和跨国公司的作用  87    三、生产分割与中国专业化模式  88  第三节 生产分割与中间产品贸易  91    一、生产分割与中间产品贸易的理论研究  91    二、生产分割下的贸易模式  92    三、发展生产分割与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95  第四节 小结  96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  98  第一节 劳动共享与产业空间结构  99    一、厂商规避风险的区位选择  99    二、供求竞争下厂商的趋利定位  99    三、经验研究  101  第二节 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差距  107    一、劳动地理集中的经验与现实  108    二、劳动地理集中与经济发展  110  第三节 小结  112

  录

     i

第七章 贸易开放与产业地理  113  第一节 贸易开放与国内产业空间分布  113    一、对外贸易与空间经济的关系  113    二、产业空间分布的理论解释  115    三、对外开放与中国的产业空间分布  116  第二节 中国的贸易开放与空间特征  117    一、贸易开放的程度:贸易成本  117    二、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本与空间特征  118    三、贸易成本测度的价值与意义  123  第三节 贸易开放对空间发展差距的影响  123    一、贸易开放与区域发展  124    二、贸易开放、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  125  第四节 小结  128第八章 结束语  130参考文献  135附录  142后记  14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