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081768
  • 作      者:
    张晖明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丛书》(11册)是重庆出版集团与复旦大学强强联合,倾力打造的重点出版项目,是全面、立体、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该丛书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等担任主编,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撰写,分别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作出论述。丛书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通俗化读物,紧扣党的十八大精神,视野广泛,深入浅出,用大众化的朴实文风、深入浅出的理论语言,科学解读“中国梦”。 “大学者写小书,大道理通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丛书》的显著特点和独特魅力。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晖明,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文科科研处处长,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院长,现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科学学研究会副会长;先后获省部以上科研奖七项,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教师奖等奖项。有著作《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现代企业产权理论剖析》、《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研究》等;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创新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以“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研究问题的核心范畴,着重讨论了“中国奇迹”的时代特点、中国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刻变革以及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新特点等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下,“创新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方针。“创新转型”的本意是指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既往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我国经济发展从传统的粗放型的依靠资源投资推动的发展转向集约型的以创新推动的发展,从“唯GDP主义”(即单纯追求产值增长)转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说,在我们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不自满、不懈怠,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和扎实努力的实际行动,迈上新的更高发展阶段,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前行。正如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本册专题研究,围绕“创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主题,以“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研究问题的核心范畴,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如何解读“中国奇迹”,充分认识改革开放对于解放生产力和释放发展红利的作用机理,增强全面深化推进改革的自觉性;如何充分认识在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下我国社会生活各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平衡可持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进步升级之间的关系;如何认清经济发展阶段特点,根据新阶段出现的新的约束条件,及时有力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参与国际竞争实力,顺利跨过“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形成内生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能力。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在这次全会上,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提出“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主张,得到全会的确认。与此同时,全会还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改革的旗帜高高举起,开拓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全新的道路。
  回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在建设独立工业体系的努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计划与市场等涉及到经济体制建构内容方面,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清晰的理解把握能力,只是简单地照搬“斯大林模式”,以至于经济体制安排与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严重脱节,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上,地方没有积极性;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企业成为政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失去能动的创造精神,吃国家的“大锅饭”;在企业经济活动场合,统包统配的就业方式和收入分配体制,劳动者个人的主观理性被排斥,以至于劳动者没有积极性,吃企业的大锅饭,导致全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不高,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经济发展总是处在“短缺”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正是这样,现实社会主义实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不得不反思现实社会主义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大胆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观点。1978年9月16日,他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今天我们重温这段话,更加体会到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国运民生的拳拳爱心,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思考着中国发展的历史命运,倡导“思想解放”运动,拨乱反正,提出全党工作重心应当回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重视生产力发展,使我们党重新回到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路线上来,开辟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所走过的过程,充分验证了这一方法的真理性和科学性。也启发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始终坚持这一基本原理的指导。
  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在“改革”力量的驱动下,持续前行,连续迈上多个台阶,保持了年均9.8%以上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中国奇迹”。把全党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基于对既有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总结检讨,对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脱离现实生产力实际“左”的错误的矫正纠偏,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主张的立场上来。
  ……

展开
目录

总 序
开场白

第一章 改革释放创新能量,中国经济连上台阶
一、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导致“短缺经济”
二、改革推进发展的阶段特点
三、经济发展连上台阶的成果表现
四、经济发展是为了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第二章 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变化: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性
一、引入对宏观经济产出的投入评价对既有经济发展方式效用的理论分析
二、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紧迫性
三、从速度效益质量关系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紧迫性
四、从经济体制模式结构的相互关系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紧迫性
五、从经济社会文化体制发育的系统整体协同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紧迫性
六、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协调内外关系平衡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紧迫性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和方式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驱动能力转变
二、经济发展目标、评价机制的转变带动主体行为方式转变
三、全面深化改革,促成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第四章 体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
一、“改革红利”的意义理解
二、培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的改革因素讨论
三、破解“既得利益结构”藩篱,“攻坚”前行
四、“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考

 

第五章 科技创新与经济竞争力培育
一、内生经济增长的主题内容
二、新时期产业技术进步主要形式
三、高新技术产业与产业技术进步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与运作
五、科技体制创新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组织管理创新与经济运行质量提升
一、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组织创新
二、组织创新的具体形式表现
三、组织创新带来分工和合作关系完善
四、管理创新的意义
五、管理创新的典型案例和启示
六、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与普世价值运用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推进“五位一体”系统建设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驱动可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
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附 录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和国家发展的四个阶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