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人文社科文库:社会生活的经济学》:
为什么世界各国要实行累犯从重处罚的制度呢?熊秉元在《累犯为何不减刑》(《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2月4日)一文中认为,初犯和累犯所支付的犯罪成本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初次犯罪的人来说,除了法律的处罚成本外,初犯还必须支付社会成本,如犯罪的烙印、社会耻辱感、亲情关系的疏离、社会的猜忌和不信任。对于累犯来说,原先支付的社会成本早已是沉没成本。这些沉没成本不仅使累犯提高了犯罪的技术水准,而且也更容易使累犯获得犯罪的收益和逃避法律的制裁。这样,政府就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去侦探和惩处累犯。按照这种推理,累犯比初犯惩罚加重的部分,恰好是侦查、逮捕和惩处累犯所带来的社会资源耗损部分。而且,绝大部分初犯都是非故意的、偶然过失的犯罪,而累犯却更多是故意犯罪。由于刑法的目的就是要阻止有意识有目的的犯罪,因此,刑法通常会对初犯采取较轻的处罚,以防止误判,并传达一定的社会警示信息。显然,从犯罪意识的明确性和社会资源的浪费性角度看,累犯都应该比初犯从重处罚。
但是,累犯伤害的不仅仅是受害者本人,而是整个社会。当初犯是偶然过失犯罪时,如情感冲动、精神崩溃或者意外刺激下实行抢劫或者性侵犯时,社会将会把初犯当作随机偶然事件加以接受。但是,当累犯连续实施醉酒驾车、抢劫、强奸或者采取暴力活动时,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恐慌之中。人们出行次数会减少,买卖和生产将会停顿,人身和财产权利会受到威胁和贬值。各城市对宝马飙车事件和醉酒车祸案的从轻处理早已愤怒不已,就是明证。当累犯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时,更多的人将会实施犯罪行为和形成有组织的犯罪,政府的权威受到威胁,税收也会减少。因此,犯罪的价格不仅仅是对受害人损害的补偿和政府耗费资源的估价,而且还是对政府权威的威胁、税收减少和社会资产贬值的估价。
按照这个推理,累犯所受到的处罚就必须与对整个社会的危害联系起来。被抓住的偷盗和抢劫的累犯,就必须承担所有被偷盗或者抢劫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的赔偿。例如,累犯被抓住的概率是20%,累犯偷盗(贪污)的财产价值是500元,那么,偷盗(贪污)的累犯至少应该赔偿2500元,因为很多偷盗的违法行为并没有受到处罚。也就是说,累犯被惩罚的力度,必须考虑没有被警察抓住的违法者的犯罪行为。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就需要鼓励受害人积极报案、确定损失的程度和估算逮捕的概率。至于强奸、人身攻击、谋杀等刑事犯罪,累犯被判刑的年数也可以按照逮捕率来计算,以便有效地遏制累犯的犯罪行为。这样,累犯必须仔细权衡是否采取犯罪行为,因为他们的任何一次犯罪都会承担他人多次犯罪的惩罚。这尤其适用于公司犯罪。利用多倍罚款的好处,政府一方面可以补偿受害人,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大量的剩余资金提供给警察和法院支配,从而提高破案率和法院裁决速度。
当一个人由于偶然过失或者其他原因初次犯罪时,其拥有的不仅包括自己的身体和人格,而且还包括物质财产。对犯罪的惩罚通常包括民事赔偿、人格的社会损坏和身体的羁押。在实施同样犯罪的情况下,初犯的民事赔偿能力较强、人格损坏较显著和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意愿强烈,必然伴随较短时间的监狱羁押。累犯则不同。由于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成本越来越高,累犯建立独立社会网络或者实施有组织犯罪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对社会和政府的威胁越来越大。伴随着民事赔偿能力的降低,社会就需要加重处罚来扭转累犯的破坏力量。
最终,累犯会被终身关押在监狱里或者被判处死刑,根除对社会的威胁。《商君书·去强》日:“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事实证明,加大对累犯的惩罚力度,提高警察的破案率和法院的判决效率,就可以有效地抑制在抢劫、偷盗、强暴等方面的累犯所占比重,甚至降低犯罪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