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099202
  • 作      者:
    吴承明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吴承明 1917年1月生,河北省滦县人。193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系。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4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东吴大学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特约顾问。主要著作:《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1955年)、《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1985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与许涤新共同主编,三卷本,1985年、1990年、1993年)等。主要论文:《论广义政治经济学》、《论历史主义》、《论二元经济》、《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等。2006年8月,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内容丰富广博,作者不仅回溯经济史学史、介绍西方历史哲学、比较中西历史观、探究理性发展之路、反思批判理性主义,而且对经济史方法论问题,包括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经济计量学等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从而大大拓展了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展开
精彩书摘
  前5世纪晚期和前4世纪,出现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的哲学。欧洲文化史常把苏格拉底比作孔子,这颇不恰当。苏格拉底也主要是讲伦理学,但和孔子不同,现有材料中很难找到他历史观方面的观点,因此略去,只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继承埃利亚学派的论点,即真正的知识必须是揭示事物一般的、关于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的认识。这种知识不能从经验世界中求得,因为经验世界是变动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柏拉图提出,人天生有一种渴爱求知的欲望,他叫做厄各斯(Eros,原希腊爱神)。这实际是对真、善、美的爱慕。经验世界不是真的,任何具体的东西都不是完全美或善的。但是,人们可以用真善美的厄各斯去考察感官的世界,这会激发人们回忆起他们先验中固有的理性,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通过感官的、经验的事物,求得真正的永恒的知识。这种认识论,就不再是反历史的了。
  柏拉图创造了“理念”说。理念是一种精神实体,他是万物的始原,也是万物的模型。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观念即逻各斯,是一切理念的目的。造物主以理念为模型,塑造了一个以善的观念为指导的宇宙,即现实的感官世界。这样,就必须有什么东西作为塑造的质料。柏拉图对此没有说明。但在《蒂迈欧篇》,他提到土、气、水、火四种元素。看来,这个感官世界应当是由物质构成的,因而,柏拉图的宇宙观应当是精神与物质二元论的。然而,理念并不直接指导这个世界,而是通过灵魂。柏拉图为星体、万物和人类安排了一系列的灵魂或神祗,构成一个灵魂世界。灵魂世界是一切法则、数学关系、秩序、和谐的源泉,从而形成一个井井有条的、以善为终极目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按同一目的被塑造的。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柏拉图的观点是容易理解的。他举出人类灵魂有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冲动)、欲望。这相当于中国所说的人性。理性最重要,理性进入肉体,人才成为人。但非理性的意志使人勇敢,生气勃勃;意志应接受理性的领导。欲望则是比较低级的,更需要由理性节制。这三种因素彼此和谐,各司其职,一个人就是正直的。
  由此产生柏拉图的国家观。他在《理想国》中把国家看成一个教育机构,实行德育,培育人的四德,即聪明、勇敢、克己、正直;当然是指自由公民,不包括奴隶。理想国是个小城邦,并由哲学家掌握王权。亚里士多德集希腊主要学派之大成,使希腊哲学发展到高峰。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也是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对事物一般或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他称之为“形式”。形式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但和柏拉图的理念不同,它不是独立地存在于具体事务之外,而是存在于事物之中;也就是说,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因而,可以从经验世界认识事物本质。这实际是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解除了认识论中的反历史倾向。
  ……
展开
目录
上篇 历史观
第一章 引子:经济史学小史
第一节 西方经济史学
第二节 中国经济史学
第二章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观
第一节 什么是历史观
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历史观
一、儒家、道家、法家的历史观
二、儒、道、法的融合和“黄老之术”
三、司马迁的历史观
四、班固的历史观
五、汉至唐的历史观
第三节 古代西方的历史观
第三章 理性化时期的中西历史观
第一节 西方理性化时期的历史观
一、理性主义的兴起
二、启蒙运动
三、历史哲学
第二节 宋儒理学和宋代历史观
一、北宋的历史观
二、宋儒的宇宙观和认识论
三、宋儒的人际理学
四、南宋的历史观
第三节 明儒理学和明清历史观
一、心学的兴起
二、16世纪的反传统思潮
三、17世纪的启蒙思潮
四、明清的历史观
第四章 理性主义的反思和历史观的转变
第一节 西方对现代化的反思
第二节 西方历史观的转变

下篇 方法论
第五章 方法论和历史实证主义
第一节 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一、世界观意义的方法
二、认识论意义的方法——逻辑思维
三、认识论意义的方法——非逻辑思维
第二节 中国的实证主义史学
第三节 西方的实证主义史学
第六章 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
第一节 在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
第二节 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第七章 社会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
第八章 计量分析与经济史研究
第九章 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
第十章 结束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