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9289
  • 作      者:
    梁严冰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梁严冰,陕西延川县人,历史学博士(后)。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理事、中国义和团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三项,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一项、陕西省博士后基金一项、陕西省社科基金两项、陕西省教育厅项目两项,在《光明日报》、《高等教育研究》、《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社会科学》、《历史档案》、《历史教学问题》、《历史教学》、《党史研究与教学》、《百年潮》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既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地方政府领导下建设陕北的真实反映与写照,也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历史缩影与聚焦。陕北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以及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陕北经济的发展,既是新中国成立后陕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也为日后陕北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前景。书稿鲜明地提出,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密不可分。总之,六十多年来,陕北经济的变迁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征,并极大地促进了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总体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当然,反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的经济社会变迁,人们也能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也不容忽视。认真总结陕北经济发展的借鉴、启示与成功经验,对陕北未来经济的转型升级、对中国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对全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都不无裨益。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研究》:
  一是基本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世纪50-70年代,陕北地区之所以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当时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力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一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有力地促进了陕北地区经济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并将进一步得到证明。二是所有制形式和交换方式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改革开放前,陕北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加上交换方式的落后,使得相对闭塞的黄土地一直非常落后,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使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得到较大改变,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并积极开展对外商贸。这一切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及作用重大。这种作用包括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事业的发展、文化结构的变迁以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比如,20世纪50-70年代,陕北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有关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机构及从业人员相对较少,也没有充分发挥特色。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从业人员及机构不断增加,并相继整理、挖掘了一批具有浓郁黄土气息的民间文化艺术,比如安塞的腰鼓、陕北大秧歌、农民剪纸、陕北民歌等享誉海内外。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经济发展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这一作用与影响随着陕北经济的发展会不断增大。四是因地制宜为陕北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陕北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南北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长城沿线一带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北部是全省著名的畜牧业产区,南部是林果业特别是苹果的优生区,黄河西岸又是著名的红枣产业带。20世纪50-70年代,陕北地区没有充分发挥自然地理及资源优势,以单一的粮食种植为主,故而农业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之后,陕北地区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化工及特色、优势农业,促使陕北经济快速发展。9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能源化工产业迅速崛起,强劲拉动了陕北经济发展,使农业与农村经济经有了很大变化,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其中一重要原因。五是科学技术在陕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在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多种经营及特色、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关键和核心问题。日后要进一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90年代以来,陕北能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科学技术也曾在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作用随着陕北重化工基地建设进程的加快及能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科学化、合理化的开采与利用,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
  ……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新中国陕北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与历史回顾
一、陕北行政区划与地理环境
二、陕北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陕北经济

第二章 计划经济下的陕北经济(1949-1978)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二、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交通运输业与商业贸易的发展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陕北经济的发展、腾飞(1979-2010)
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能源矿产资源的规模开发与工业快速崛起
三、商业贸易与交通运输网络化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发展的成就
一、六十多年来陕北农业发展的成就
二、六十多年来陕北工业发展的成就
三、六十多年来陕北交通运输与商业贸易发展的成就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特征
一、“两源并富”的陕北地区
二、由点状分布到面及带状分布的陕北工业布局
三、政府主导的嵌入式、跳跃式陕北工业
四、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到高效、集约化的特色陕北农业
五、掠夺式开荒到退耕还林、还草的陕北生态环境

第六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结构的变迁
一、陕北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的演变
二、陕北农业结构渐趋合理
三、陕北工业结构的重构
四、陕北第三产业结构日益加强

第七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对陕北社会的影响
一、陕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二、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扩大
三、陕北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
第八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经济变迁的历史思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