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解读中国经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48492
  • 作      者:
    林毅夫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拨开历史迷雾,深层剖析中国近代积贫积弱根由
  ☆问路改革前程,全新披露中国重登经济大国宝座时间表
  ☆教你把握经济风向,成为新一轮改革红利受益者
  《解读中国经济》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示了中国经济实力两千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戏剧性复兴,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以及未来增长的前景。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著作,一部早就应该出现的重要著作!
  所获荣誉:
  ☆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全国图书馆2012年度50种好书
  ☆“最受中央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
  ☆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已出版中文繁体、英文、德文、泰文、日文、韩文版
   
  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一人。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林毅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专职副主席,曾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农业和减贫的委员会、领导小组兼职。林毅夫于1986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荣膺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原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获得法国奥佛涅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是解读中国经济专业著作,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解读中国经济(增订版)》中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新版新增了对新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并就“资本账户”和“林张之争”等热点问题做出了重要评论。
展开
精彩书评
  ★没有人比林毅夫更了解中国经济,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去描述这一经济体的根本运行机制。这本书是从一个独特的位置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奇迹。
  ——巴里·艾肯格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是一部杰作。这本书在很多层面都取得了成功。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示了中国经济实力两千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戏剧性复兴。它以具有分析性的资讯,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以及未来增长的前景。
  ——詹姆斯·赫克曼,芝加哥大学,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本书探讨了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的全球领导者进行巨大转变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属于我们这一时代最为关键的问题。林毅夫是最有资格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的人。
  ——罗杰·迈尔森,芝加哥大学,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本书对中国过去的落后根源以及后来的超凡成功进行了清晰而富有见地的研究,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著作!
  ——埃德蒙·费尔普斯,哥伦比亚大学,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林毅夫代表着一种相对新兴的现象:他既是一位自信的中国学者,也是一位全球政策制定者。虽然获得过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但他却是一位地道的中国人:专业、爱国,最重要的是务实。
  ——马丁·沃尔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副主编
  
  ★他(林毅夫)为他的国家的成功而感到骄傲,但同时也坦承它的不足。他在书中提出要纠正对中国过去的一些错误看法,并对未来提出新的见解。他还建议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在快速增长中摆脱贫困的经验。
  ——詹姆斯·普莱斯雷,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评论员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主义思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中国盛行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国社会有反西方的情结,因为在历次战争中西方列强让中国受尽了屈辱。在坚船利炮面前,虽然不得不认输,但内心里始终不愿屈服,这是,种相当重要的精神状态。所以,如果有一种制度能够替代两方的制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表现得比西方更优秀,就很容易被接受。当时的西方社会处于资本主义早期,确实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社会动荡不安、工人的生活状况非常悲惨。当时西方的社会动荡主要是因为虽然由于工业发展,城市化的水平已经比较高,但是夫部分的劳动力还在农村,进入到城市里的人并不多。城市的收入比在农村高,所以农村的劳动人口就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这就是巨大的失业大军,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的需求。在这种状况下,资本家会把工资压得很低,因为城市里的生活始终比农村好,不必担心没有人来。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资本家的收入增长非常快,一般工人的生活状况却没有什么改变,于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冲突就会频繁发生。针对社会存在的这些问题,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原始共产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在当时中国有一个很时兴的说法,叫“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包含很多这样的说法。“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其中的民生主义按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共产主义,因为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很多社会问题,革命要彻底,就必须把所有的问题一次性解决,也就是所谓的“毕其功于一役”。连孙中山这样倡导资产阶级革命的人都接受社会主义,可见社会主义思潮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
展开
目录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第六讲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第七讲 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
第八讲 国有企业改革
第九讲 金融改革
第十讲 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十一讲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和谐发展
第十二讲 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第十三讲 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与总结

附录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
附录二 前现代社会中国人均收入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和人口众多之谜
附录三 全球经济失衡、储备货币及全球经济治理
附录四 我为什么不支持资本账户完全开放
附录五 我与杨小凯和张维迎到底争论什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