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潜艇发展百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5704760
  • 作      者:
    张文玉,杜辉,李长军编著
  • 出 版 社 :
    海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潜艇发展百问》以各个阶段潜艇装备的发展特点为主线,结合战争对潜艇发展的推动作用,归纳了世界潜艇在早期艰难探索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两次大战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冷战时期、冷战后的发展历程。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新技术和新事件的出现,每一阶段的新技术都会给潜艇发展史带来里程碑式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010俄国早期潜艇的发展情况是什么?
  沙皇俄国是世界各国中较早独立发展潜艇的国家之一。俄国人对潜艇的认识和研究很早,甚至超出外界的想象。
  1717年,居住在莫斯科省巴克罗夫斯基村的叶菲姆·尼科诺夫,给当时的俄国皇帝彼得一世写了一封信,向彼得一世皇帝报告说,他设计了一艘可以在水下航行的船只,这艘特殊的船只可以潜到水下把敌人的船只击沉。于是,叶菲姆·尼科诺夫被彼得一世皇帝召至彼得堡。1724年,当时一些技术人员根据叶菲姆·尼科诺夫的设计建造了一艘潜艇,这是俄国的第一艘潜艇。
  1834年5月,俄国的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希尔德工程师在圣彼得堡设计并建造了一艘潜艇,该艘潜艇的排水量为16吨,主尺度为6.0米×1.5米×2.0米,下潜深度为13米。这艘潜艇的壳体材料是铁板,其厚度为5毫米。该艘潜艇的艇首向前伸出一根长杆,长杆的端部装载一个质量为16千克的水雷。1876年,俄同的斯捷潘·康·杰维茨基工程师设计了一艘潜艇,该艘潜艇于1879年建造成功并且在加特钦斯基湖中进行了潜浮和水下航行试验,试验结果令人十分满意。
  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沙俄海军为对抗英、法和土耳其海军,就秘密开始了潜艇的研究。直到俄军战败,英法联军占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后,才震惊地发现了俄潜艇设计草图。不过严格地说,这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潜艇,因为它需要水面上的船只通过软管供给空气。其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俄国海军先后提出了多个潜艇设计方案,其中不少型号达到了高度的实用化,包括世界上第一艘以鱼雷作武器的潜艇、第一艘全电力潜艇、第一艘双层壳体的潜艇等,在鱼雷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虽然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上述型号潜艇未能真正投入使用,但却为后来俄国潜艇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1章  艰难探索阶段
001最早的水下潜航纪录是谁创造的?
002为什么第一艘投入实战的“海龟”号潜艇没有取得成功?
003“亨利”号潜艇击沉敌舰后为什么会沉没?
004为什么美国人霍兰被称为“现代潜艇之父”?
005早期的潜艇采用什么动力?
006早期潜艇的武器是什么?
007美国早期潜艇的发展情况是什么?
008法国早期潜艇的发展情况是什么?
009英国早期潜艇的发展情况是什么?
010俄国早期潜艇的发展情况是什么?
011为什么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潜艇的发展起步较晚?
012日本为什么从美国购买霍兰级潜艇?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013德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潜艇兵力?
014德国U-B级潜艇为什么被称为“地中海精灵”?
015英国K级潜艇为什么屡遭厄运?
016英国潜艇为什么进入波罗的海?
017俄国潜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0{8意大利为什么被称为微型潜艇的鼻祖?

第3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01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潜艇发展战略是什么?
020为什么邓尼茨要求建造一支强大的德国潜艇部队?
021美国S级潜艇为什么被称为“猪艇”?
022窑美国舰队型潜艇有什么特点?
02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潜艇的发展情况怎样?
02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潜艇的发展情况是什么?
025德国潜艇制造技术对日本潜艇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第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026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出现了什么故障?
027美国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比较小的原因是什么?
028为什么德国U—VII级潜艇被称为“大洋群狼”?
029为什么德国U—IX级潜艇被称为“远洋孤狼”?
030为什么说德国U—XVII级潜艇被称为“世界AlP先驱”?
031为什么说德国U一XXI级潜艇被称为现代潜艇发展的“幕后英雄”?
032日本为什么建造携带飞机的潜艇?
033日本潜艇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是如何发展的?
034苏联潜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是什么?
……
第5章  冷战时期
第6章  冷战后的潜艇发展
第7章  国家的选择
第8章  未来发展趋势
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