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证据法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55365
  • 作      者:
    卞建林,谭世贵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卞建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刑事诉讼的现代化》、《刑事证明理论》、《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专家意见稿》、《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参照》、《刑事正当程序研究:法理与案例》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外国刑事诉讼法》等全国统编教材。
  
  谭世贵,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国司法改革理论与制度创新》、《司法改革的理论探索》、《中国司法原理》、《司法独立问题研究》、《刑事诉讼原理与改革》、《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法制建设》等,主编《中国司法制度》、《律师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等全,国统编教材。
展开
内容介绍
  《证据法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组对该书再次进行了修订。第三版在保持第二版基本框架不变的基础上,根据修改后的两大诉讼法和相关解释文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适当反映了证据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统一了全书中法律文件的称谓,并制作了法律文件全称简称对照表附于书前,以便读者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至于当时是否存在刑讯逼供的问题,由于审判重口供,即认为当事人的陈述是最有力的证据,如果当事人不招认,就得实行刑讯。刑讯逼供在我国起源很早,《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肆掠就是刑讯,仲春之月禁止肆掠,其他时节无疑是允许刑讯的。
  3.司法官认定案情,除“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外,还需参照其他证据。也就是说,当时司法官吏在审判过程中,在认定当事人的供词为最好证据的同时,并不排除证人证言、物证、书证等其他证据的运用。《周礼》载:“凡民讼,以地比正之;地讼,以图正之。”民间发生诉讼,是非难辨,以地方了解案情的邻里作证解决;凡是为争土地疆界而涉讼,则以官府所藏地图为证解决。又说:“凡以财狱人讼者,正之以傅别、约剂。”凡是以财货争讼的,应以契约合同与券书为证裁判;凡是因受委托向债务人讨取债务发生争讼的,应由居住在附近的知情人来证明。由此可见,定案不仅凭其所获供词,而且注意到与案件有关的其他证据材料,这与单纯依靠神意裁决案件的神示证据制度相比,无疑也是我国古代司法制度进步性的表现。
  4.实行有罪推定,主张“疑罪惟轻”。在诉讼中常常会遇到定罪有一定根据,但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疑罪”案件。对这类案件的处理,早在夏朝时就有人提出过一条为后人所传诵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处理原则。唐代颜师古对此注解说:“虞书大禹谟载咎之言。辜,罪也,经,常也,言人命至重,治狱宜慎,宁失不常之过,不滥无罪之人,所以宽恕也。”其意思是为防止错杀无辜,疑罪不应定罪处刑。在奴隶主残暴、野蛮的专制统治下,对疑罪的处理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到了周朝,统治阶级权衡利弊,认为疑罪不如按有罪论,只是从轻处罚,这样更有利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据《尚书·吕刑》记载,周穆王时“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即犯了墨刑之罪而有可疑,难以断定是否有罪时,可以采取以铜赎罪的办法处理。因此,从实质上讲,“疑罪惟轻”原则的基础是疑罪从有,有罪推定。
  总之,由于我国的古代文明发达较早,生产力水平较高,我国古代奴隶制国家的证据制度与古巴比伦、古罗马等其他奴隶制国家盛行的神示证据制度相比,不仅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从本质上讲这种证据制度也同样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随着奴隶和人民群众同奴隶主阶级矛盾的不断尖锐化,必将加深包括奴隶制证据制度在内的整个法律制度的危机,最终由新的保护土地私有权的法律制度所取代。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证据法学概述
第一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证据法学的体系
第三节 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证据制度概述
第一节 外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国证据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于证据制度理论基础的争鸣
第二节 证据制度的认识论基础
第三节 证据制度的价值论基础
第四章 证据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真实发现原则
第二节 证据裁判原则
第三节 自由评价原则
第五章 证据规则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关联性规则
第三节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第四节 非法自白排除规则
第五节 传闻排除规则
第六节 意见证据规则
第七节 最佳证据规则
第八节 特权规则
第九节 我国现行证据规则

第二编 证据论
第六章 证据概述
第一节 证据的概念
第二节 证据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证据的意义
第七章 物证
第一节 物证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物证的分类与表现形式
第三节 物证的作用
第四节 国外关于物证的立法与理论
第八章 书证
第一节 书证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
第三节 书证的作用
第四节 国外关于书证的立法与理论
第九章 证人证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证人证言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证人证言的作用
第四节 国外关于证人证言的立法与理论
第十章 被害人陈述
第一节 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的作用
第三节 国外关于被害人陈述的立法与理论
第十一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第一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作用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