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能源与环境法律制度研究》:
印度复杂的人口政策是由于印度社会的多元化而决定的,并且经常引起社会争议。城乡比例是影响印度人口的一个重要因素。印度的城市化步伐相对缓慢,1951年有17.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从1951年到2001年,这一数字仅上升到27.8%,而同时期世界上很多国家每两人当中就有一人生活在城市。由于印度的城市化范围相对较小,而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的代价就意味着更高的出生率。因此,稳定印度的人口并不容易。此外,印度的生育模式非常的不均衡,并且在不同区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例如在更加贫困的北部地区人口增长更快,而在南部地区,较早就开始了人口控制政策的实施,但是这些地区人口控制的进展也是非常缓慢的。因此,在印度,近年来的生育率几乎没有下降。
然而,人口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经济增长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资源使用情况和当时的环境政策也会有影响。当然,在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的分析需要考虑到很多产品的消费都是在发达国家,而这些消费品的生产却是在欠发达国家进行。然而,如果制定正确的策略,结合印度目前拥有的技术,抵消人口增长带来的负面作用还是有可能的。
(二)农业产业及相关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虽然印度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印度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人仍是农民。但是,即使拥有相当多的农村劳动力,印度依然有许多人营养不良,也会经常性地遭遇饥荒。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爆发了被称为“绿色革命”的运动,倡导采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这场运动对印度的农业现代化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他们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三个因素最为重要:增加耕地面积和作物密度以及实现高产。于是,印度小麦产量在1961~1980间增长了3倍,而其他主要农作物,比如水稻和玉米,产量也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增长。
然而,绿色革命也有局限性,这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表现出来。绿色革命中全国进行的都主要是单一栽培,于是印度各地种植的农作物都是主要农作物中的一种或几种,品种单一,给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要求带来不利影响。为了实现更高的产量,农民对农业用地过度利用,使用大量的农药却忽略其对土地健康的长期危险因素,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水资源,特别是淡水,也不能满足农业和其他用途的需求。于是,在印度人口超标增长的同时,印度的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却在减慢,国家再次无力负担人民的生活需求。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承认过度发展大规模农业的模式并不健康,不但对环境是这样,对经济也是如此,密集型农业有其局限性。要使农业发展符合可持续化要求,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予以解决:一是使用替代能源,二是尽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人力操作,而不是大力发展机械化农业。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政策不可能与水的使用分割开来,实际上,印度大约80%的淡水都用于农业。印度人口的增长也增加了水资源供应的压力。印度主要的水资源来自于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和积雪融化,这些水最终也都融入了河流和地下水。淡水在其生态系统循环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来自于城市和工业的污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