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商业欺诈的罪与非罪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316449
  • 作      者:
    王安异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安异,1970年10月出生,法学博士。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留学于德国Bayreuth大学。先后从事过警察、律师、教师等职业,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攻方向为比较刑法学、经济刑法学等。出版专著:《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研究》、《渎职犯罪比较研究》,译著《构成要件理论》(贝林著),参著若干;先后在《中外法学》、《政大法学评论》、《台北大学法学论丛》、《东吴法律学报》、《辅仁法学》、《刑事法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商业欺诈的罪与非罪研究》主要采用了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结构分析的研究方法,是指根据研究对象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相对较为稳定的功能并进行诠释。针对商业欺诈犯罪,就是要针对商业欺诈定罪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基于各罪名、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子系统,研究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探讨其规范内容,解释规范,涵摄事实,寻求对策。商业欺诈犯罪,在功能上可谓诈骗罪的提前、扩张、特别规定或兜底,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这种分析系统取法卢曼的社会系统论,着眼于从结构上把握其规范意义。在刑法学中,这种结构分析,首先是体系的解释,其次表现为形式的解释,是超出文义解释之外的、重要的形式解释方法。《商业欺诈的罪与非罪研究》的基本思路为:先研究商业欺诈犯罪之间的关系,构建体系,然后针对体系中的个罪进行具体研究。通过对商业欺诈犯罪的构成特征,包括欺诈行为、罪量要素、主体义务要素、主观目的要素等所进行的讨论,《商业欺诈的罪与非罪研究》发现商业欺诈犯罪包括诈骗所无法涵盖的几种行为类型,各自扮演着一定角色,具备特定的规范功能,可弥补规范的缺陷。这些行为类型包括推定的欺诈、兜底的欺诈行为、骗财预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欺诈等。《商业欺诈的罪与非罪研究》依据欺诈行为标准将商业欺诈犯罪分为以上四种,结合个罪对相关难点问题进行具体的解释,以判断罪与非罪的界限。
展开
精彩书摘
  1.进入破产清算期间的公司非清算组成员的主管人员是否具备妨害清算罪的主体资格
  对此理论上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肯定说基本是被清算单位及其人员说的支持者或折中说,而否定说则往往主张清算组工作人员说。本书在欺诈行为主体标准的基础上,主张该公司非清算组成员的主管人员也应成为本罪的主体。
  以陈某妨害清算案为例。被告人陈某是双爱公司办公室主任,双爱公司在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期间,被告人陈某在公司总经理杨某的授意下,将各种名目的账外资金共计274256.14元转移到其他公司的账户,或者以工作补贴等名义发放给相关人员,并让受领人将款项发放的时间填写至双爱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之前。对该案的处理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该主体身份不符合妨害清算罪的特征,其行为不存在虚构情节和隐匿、转移资金,不成立妨害清算罪;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妨害清算罪的处罚对象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被告人陈某明知将该款转移到其他公司账户不属正常工作移交,仍参与隐匿、转移,使债权人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故仍应属于直接责任人员,构成妨害清算罪。本书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是:(1)被告人陈某转移账外资金行为应属推定的欺诈.是利用公司财务管理不规范的现状而进一步隐匿资产的行为,使清算组无法查明,使债权人或其他权利人无法获得受偿,应该推定为欺诈,不能因为有他人的指使或所转移的是账外资金而否定其行为的欺诈性。(2)被告人虽然不是清算组成员,但也能成为妨害清算罪的主体。在公司存在账外资金的情况下,被告人虽然不是清算组成员,但作为公司原办公室主任,也应有披露该资金信息的职责,其转移该资金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信息披露的可能性,而且使其脱离了清算组的控制,威胁了债权人等的利益,因而可以就其欺诈行为承担妨害清算罪的责任。
  2.实际的管理人员在清算时对评估报告进行虚伪记载并隐匿财产的行为如何定性
  对此,有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本罪的主体具体而言,应为公司、企业的董事长、经理、部门主管或者财务会计人员,以及清算组中的股东、合伙人或者受公司、企业委托的人员及其他实施妨害清算行为的人等,①所以实际管理人不具备上述身份,不应为犯罪主体;也有观点认为,实际的管理人员也应为妨害清算的主体,其虚伪记载和隐匿财产行为可成立妨害清算罪。本书认为,公司企业清算中情况十分复杂,妨害清算罪的主体以违反职责为前提,身份特征反而并不重要,因而应该包括实际的管理人员。
  以李某等妨害清算案为例。被告人李某是淮北啤酒厂厂长。2003年5月,淮北啤酒厂进入分立重组程序,分立重组筹建相王公司。原啤酒厂厂长李某、副厂长韩某等4个被告人成为相王公司的大股东。淮北啤酒厂分立重组时,顺达公司欠啤酒厂的280余万元债权被划给了啤酒厂。2002年8月,啤酒厂起诉顺达公司,后由法院判决顺达公司支付给啤酒厂103万余元款项。2003年12月16日,顺达公司与啤酒厂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上有韩某的签字),顺达公司归还啤酒厂68万元,余款啤酒厂不再追要。随后,四被告人在相王公司的会议室开会,同意将该68万元留在相王公司使用,不再归还啤酒厂,为防止被破产清算组发现该笔债权,还决定对欠款人的名字进行更改,将68万元债权隐匿。法院判决肯定了后一种观点。②本书也赞成该观点,理由是:(1)妨害清算罪是欺诈行为,在推定欺诈时要分清主体的职责。理论上有学者认为,在公司、企业进行清算时,任何人妨害清算,均可构成本罪,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商业欺诈罪与非罪概说
第一节 商业欺诈犯罪的概念
一、商业与商业欺诈的关系
二、商业欺诈的界定
三、我国法律中商业欺诈及其犯罪的种类
第二节 商业欺诈的问题及其法律控制
一、商业欺诈的罪与非罪问题
二、对商业欺诈的立法模式
三、对商业欺诈犯罪的解释理论
第三节 商业欺诈犯罪的特征和体系
一、商业欺诈犯罪的特征
二、商业欺诈犯罪的体系
小结

第二章 商业欺诈罪与非罪的依据
第一节 商业欺诈犯罪的行为要素
一、问题的所在
二、欺诈行为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三、对商业欺诈行为的体系考察
四、界定商业欺诈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商业欺诈犯罪的罪量要素
一、问题的所在
二、对罪量要素的简单学术梳理
三、商业欺诈之罪量要素的立法模式
四、商业欺诈的抽象危险犯问题
第三节 商业欺诈犯罪的主体义务
一、主体义务的一般理论
二、商业欺诈犯罪的主体义务特征
三、主体义务对商业欺诈罪与非罪的意义
第四节 商业欺诈的目的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地位
三、诈骗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
四、商业欺诈犯罪之目的要素的体系解释
小结

第三章 商业欺诈罪与非罪的认定
第一节 推定的欺诈类型
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问题
二、妨害清算罪
三、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
四、串通投标罪问题
第二节 兜底的欺诈类型
一、虚报注册资本罪
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三、虚假广告罪问题
第三节 骗财预备的类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