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审前调解实务指南:流程·规则·技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20207
  • 作      者:
    陈葵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p>  《审前调解实务指南:流程·规则·技能》既是对当前调解制度和调解程序设计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作为调解技能培训的教材。本书构建的审前调解程序符合当前调解制度化、规范化的趋势,对于调解从业人员培养中立公正的素养,掌握基本的调解技巧,具有实际的指引作用。</p>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推动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将调解与审判适当分离,建立相对独立的调解程序,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在借鉴西方现代调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司法实践,编写了本书。本书将审前调解程序分为五个阶段:启动调解、安排调解、调解的开始阶段、调解的中间阶段、调解的最后阶段,旨在指导读者了解审前调解的整个过程及各个阶段需遵守的规则和运用的技巧。本文前两章写调解前的准备工作,它为顺利调解打下基础。从如何甄选案件、引导调解开始,这两章主要是针对立案庭的工作人员,但是对于需要在审判阶段主持调解的法官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审前调解实务指南:流程·规则·技能》将正式调解分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功能都在每一章的开头作了论述,除了将调解的方法和技巧记录下来,也对日常工作中运到的一些实务问题进行了探讨,如防范虚假诉讼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提炼信息内容<br />  (一)当事人的立场<br />  原、被告的立场一般可从原告的诉求和被告的答辩中得知,也可在纠纷的发生和解决过程中体现出来。在提炼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br />  1.双方提交的书面材料<br />  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分别代表了双方对纠纷解决结果的最佳期望值。原告可能受限于表达水平、诉讼能力等因素,未能对诉讼请求作详细分类和计算,也可能出于诉讼策略的考虑对诉讼请求模糊处理。大多数情况下,被告在答辩状中会对原告的请求全盘否定,或是仅仅承认其中显而易见为合理的部分,不会轻易表明对纠纷的真实看法,这些都需要调解员在提炼时注意判断,并在调解过程中作进一步了解。<br />  2.双方曾经提出的解决方案<br />  从原、被告对于纠纷解决过程的陈述中,以及第三方对纠纷的陈述中,可以找出当事人双方对于解决纠纷的观点,以及双方曾经提出过的解决方案。这些观点和方案可反映出双方各自的立场。<br />  3.双方对于调解的意愿<br />  双方是否希望通过调解解决纠纷,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双方解决纠纷的态度和立场。<br />  (二)当事人对于事实的主张<br />  原、被告对于纠纷相关事实的主张是双方提出各自立场的基础,也是调解员认识纠纷的基础。在梳理过程中,应当全面了解、有所对比、注意细节。<br />  1.全面了解<br />  调解员从原告诉称的事实与理由、被告的答辩资料以及双方提交的证据中,可以大致了解纠纷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调解员应重视收集被告对纠纷的陈述,避免以偏概全或先人为主的情形,从而在调解过程中做到情况清楚、胸有成竹。<br />  2.有所对比<br />  原、被告因各自立场不同,在看待纠纷的某些特定事实时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调解员要重点了解这些分歧所在,理解双方主张的事实理由,在调解过程中据此分析原因、提出方案。<br />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启动调解程序<br />第一节  甄选适合调解的纠纷<br />一、何时甄选,谁来甄选?<br />二、纠纷分流的标准和渠道<br />三、根据纠纷特征甄选适合调解的纠纷<br />四、防范虚假诉讼<br />五、小结<br />第二节  引导当事人接受调解<br />一、当事人不接受调解的原因<br />二、引导调解的方法和技巧<br />三、小结<br />第三节  汇总梳理纠纷相关信息<br />一、与纠纷相关的信息来源<br />二、提炼信息内容<br />三、收集相关依据<br />四、制作纠纷信息备忘录<br />五、小结<br />第二章  安排调解事项<br />第四节  安排调解时间<br />一、调解时机<br />二、调解的时间及期限<br />三、调解的次数<br />四、小结<br />第五节  安排调解地点<br />一、调解地点的选择<br />二、调解室的布置<br />三、调解人员的位置安排<br />四、小结<br />第六节  安排参与调解的人员<br />一、确定参与调解的人员<br />二、确定参与调解的人数<br />三、主持调解的调解员<br />四、小结<br />第三章  调解的开始阶段<br />第七节  开场介绍,引导陈述<br />一、调解员的开场白<br />二、引导当事人陈述<br />三、小结<br />第八节  归纳陈述,确定议题与议程<br />一、总结当事人陈述<br />二、寻求共同点,明确分歧点<br />三、确定议题和议程<br />四、小结<br />第九节  分析成因,确定对策<br />一、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br />二、分析冲突原因的方法<br />三、采取合适的干预<br />四、小结<br />第四章  调解的中间阶段<br />第十节  提出方案<br />一、调解方案的实质<br />二、提出方案的原则<br />三、提出方案的主体<br />四、提出方案的方式<br />五、小结<br />第十一节  分析方案<br />一、调解员评估方案<br />二、分析方案的标准<br />三、进行现实测试<br />四、小结<br />第十二节  确定方案<br />一、折中之道,和解常策<br />二、总结比较,取重舍轻<br />三、附加条件,确保履行<br />四、分析成本,趋利避害<br />五、公平分配,平衡权益<br />六、倒数计时,终止调解<br />七、小结<br />第五章  调解的最后阶段<br />第十三节  协议的拟定与审查<br />一、调解协议的拟定<br />二、调解协议的审查<br />三、常见纠纷调解协议模板<br />四、小结<br />第十四节  协议不成的后续工作<br />一、继续跟进<br />二、结束调解<br />三、与审判的衔接<br />四、小结<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