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809582
  • 作      者:
    贾学胜著
  • 出 版 社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贾学胜,1972年出生,山西阳城人,法学博士,硕±生导师。现为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知识产权与法治研究中心”副教授,暨南大学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政策、中国刑法、比较刑法。已出版专著《非犯罪化研究》、合著《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监狱行刑改革研究》;在《现代法学》、《法学杂志》等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是一项刑事司法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意义在于避免刑事化弊端,节约司法成本,在司法领域践行人权保障理念。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和执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这一刑事政策,意味着在追诉阶段,应积极适用刑诉法中的不予立案(微罪处分)和酌定不起诉制度,在审判阶段,要对刑法中的一些犯罪化制度和具体罪刑规范作限缩性的解释和适用。推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必须树立兼顾目的主义的刑罚观,破除制度性障碍,完善配套制度和措施,提高法官的释法能力和审判案件的独立性。
展开
精彩书摘
  总之,在“立案侦查一审查起诉一审判一执行”的刑事追诉过程中,审查起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审查起诉不仅对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案件从质量上进行把关,而且从数量上调整着刑事诉讼的负荷量。审查起诉这一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不起诉尤其是酌定不起诉来实现的。由此可见,不起诉的非犯罪化价值,对于刑事诉讼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不起诉的刑事政策意义
  现代刑事诉讼不以报应为唯一目标,而是追求国家、社会整体利益与嫌疑人、被告人个人利益得到大体上的平衡,并为此而确保诉讼过程的公正性、人道性和合理性。①作为实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一种程序机制,不起诉的适用对刑事诉讼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它一方面通过及时终止刑事追诉,避免了加深对犯罪嫌疑人的标签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对刑事案件的程序分流,还有助于提高诉讼效率和合理配置司法资源。
  第一,有助于节约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益。效益居先,是体现现代法精神的价值取向。②“正义的第二种意义,简单地讲,就是效益。”③诉讼效益理论要求设置合理的刑事诉讼程序,以最少的人、财、物和时间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正义、自由、秩序的需求。无论是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辩诉交易,还是大陆法系对诉讼便宜主义的接纳,其背后无不隐藏着对诉讼效益的考量。对诉讼效益的追求正是20世纪中叶以后在欧美出现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重要动力。而酌定不起诉无疑是提高诉讼效益的主要手段。酌定不起诉要求检察机关通过不起诉权的行使来分流部分诉讼案件,缩短诉讼时间,以使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集中有限的司法资源处理重大案件的追诉,以高效的司法程序来追求最大的正义。在我国,“2008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案件数是1978年的19.5倍,在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案件类型更加多样,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但人员数量仅增加了1.68倍,案多人少的矛盾日趋突出”①。酌定不起诉通过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分流,大大节约了办理刑事案件的人、财、物和时间成本,使司法机关能将有限的司法资源投入到亟待办理的案件中。显然,酌定不起诉是节约司法成本、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和提高诉讼效益的有效手段。
  第二,不起诉有助于及时终止刑事追诉程序,避免标签效应。酌定不起诉制度及其适用,除了节约司法资源的重要价值之外,还通过对轻微犯罪的非犯罪化,终止对犯罪嫌疑人的贴标签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从而有利于犯罪嫌疑人重新回归社会。这些也是设置这一制度背后的重要考量。因此,不起诉制度的设置,与其说来自财政上的理由,毋宁说是基于对不起诉所具有的刑事政策上积极效果的认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具有非犯罪化价值的制度主要有三个:其一是第173条第1款关于法定不起诉的规定:有本法第15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检察机关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而第15条第4项的规定是:“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根据这两项规定,检察机关必须对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作出不起诉决定,从而实现这类犯罪的非犯罪化。其二是第173条关于酌定不起诉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处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据此,人民检察院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案件不予起诉时,即实现了此类犯罪的非犯罪化。其三是第206条关于自诉案件的规定:对于自诉案件,人民法院可以进行调解,自诉人在宣告判决前,可以同被告人自行和解或者撤回自诉。此处所指的自诉案件,除了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之外,还包括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据此,如果自诉人与被告人和解或者撤回自诉,就实现了这两类刑事案件的非犯罪化。在笔者看来,这三种非犯罪化方式中,酌定不起诉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体现,其适用更具伸缩性,因而酌定不起诉的适用对刑事诉讼实现公平、正义、人道的价值目标,更具意义。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刑事政策与司法上的非犯罪化
第一节 刑事政策思想的流变
一、启蒙时期的刑事政策思想
二、古典学派的刑事政策思想
三、近代学派的刑事政策思想
四、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刑事政策思想之比较
五、“二战”后的刑事政策思想和刑法的刑事政策化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及其内容
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产生及其背景
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基本问题
一、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概念辨析
二、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根据
三、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主要领域
四、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意义

第二章 立案环节之司法上的非犯罪化
第一节 概述
一、非刑事程序化与微罪处分
二、微罪处分的刑事政策意义
第二节 域外微罪处分之考察
一、日本的微罪处分制度
二、我国台湾地区警察对微罪的处理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微罪处分制度
一、制度考察
二、功能定位
三、制约机制
四、实效与展望

第三章 审查起诉环节之司法上的非犯罪化
第一节 概述
一、审查起诉环节的非犯罪化途径
二、不起诉的刑事政策意义
第二节 域外不起诉制度考察
一、大陆法系的不起诉制度
二、英美法系的不起诉制度
三、两大法系不起诉制度之比较和分析
第三节 。我国裁量不起诉的实证分析:制度考察和评析
一、我国酌定不起诉的制度考察和分析
二、我国附条件不起诉的制度考察和分析
第四节 我国裁量不起诉的实证分析:数据调研和案例评析
一、酌定不起诉的实证分析
二、附条件不起诉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审判环节之司法上的非犯罪化
第一节 概述
一、罪刑法定原则是审判上的非犯罪化的根据
二、刑法解释是实现审判上的非犯罪化的途径
三、审判上的非犯罪化的范围及其与追诉上的非犯罪化的区别
第二节 不能犯之审判上的非犯罪化
一、我国的不能犯理论之现状
二、主观主义诸观点:评析和否定
三、具体危险说:解析与辩驳
四、客观危险说:拨正与论证
五、结论
第三节 事后不可罚行为
一、事后不可罚行为的概念界定
二、事后不可罚行为的理论根据
三、事后不可罚行为的体系位置
四、事后不可罚行为的认定
五、事后不可罚行为的司法适用
第四节 聚众淫乱罪之审判上的非犯罪化
一、案例简述
二、罪名简史
三、观点争议
四、聚众淫乱罪审判上的非犯罪化之具体理由
五、聚众淫乱罪之审判上的部分非犯罪化
第五节 窝藏、包庇罪之审判上的非犯罪化
一、问题的提出
二、窝藏、包庇行为的法律评价之历史考察
三、窝藏、包庇行为的法律评价之域外考察
四、我国窝藏、包庇罪的立法沿革
五、窝藏、包庇罪之审判上的部分非犯罪化

第五章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的实践之改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实践现状不佳的具体原因
一、立案环节的原因
二、审查起诉环节的原因
三、审判环节的原因
第二节 司法上的非犯罪化现状不佳的深层原因
一、重刑主义文化传统的浸淫
二、重报应主义轻目的主义的刑罚观的影响
三、刑法工具论思想作祟
四、实例解析
第三节 改善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实践的建言
一、树立兼顾目的主义的刑罚观
二、简化酌定不起诉的决定程序
三、破除追诉机关违反法律精神的内部规定等制度性障碍
……
第六章 结语:对我国司法上的非犯罪化未来发展的简要评估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