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哲学史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94657
  • 作      者:
    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三卷):中国哲学史补》是冯先生1936年手定的论文集,主题鲜明,集中展现了冯先生在写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前后,对中国哲学史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具体篇目,本卷除保留商务本全部文章外,还作出以下增补和调整:第一,补充冯先生1935年自译的《原儒墨》英文译本“The Origin of Ju and Mo”;第二,冯先生与张可为合作的《原杂家》,以及瞿世英所作《读冯著(中国哲学史)》,曾长期作为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附录,但其写作年代和目的,与《中国哲学史补》内各篇文章大体相同,因此将前者编人《中国哲学史补》正文部分,后者编入附录;第三,冯先生两篇英文论文,各附以涂又光先生的中文译本。
展开
精彩书摘
  但在另一方面看,如果完全照《庄子·天下篇》所持之态度,也不能产生杂家,《庄子·天下篇》所持之态度是道家的态度,道家对于有两点持之甚坚:(1)道术是“天地之纯”,纯有纯朴的意思,纯是最好最全的;因其不是从名言分别得来,故为无上智慧。各家学说,都由名言分别推衍而来;各家都是分裂纯一道术之罪人,他们不能相通,不能相合。道术之分裂为方术,如“朴散而为器”,如七窍凿而浑沌死。(2)因循无为,也是道家所坚持之一点。百家蜂起,杂说纷争,无论起因如何,已为既成事实;百家“往而不返”,“道术将为天下裂”,乃是当时之趋势。对于此种趋势,道家只好叹一声“悲夫”。后之学者不能“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他们也是爱莫能助。“劳神明而为一”,是道家所最不赞成的。既认为方术不能统一,又不想去统一它,则亦不能发生杂家;杂家是认为方术可以统一,而又想去统一它的。而且杂家也不能赞成道术越纯朴越好之说法;太纯朴了,固然可以“一”,但此“一”其实没有多大用处,故完全采用《天下篇》所持态度,亦不能发生杂家。韩非子的学说,及其提出统一思想之必要之一点,亦可与杂家以影响,上文已说。兹将杂家所承受于战国末期之“道术统一”说,及统一思想之主张者,列举数点如下:<br>  第一,“道术统一”说之中心观点,为战国末期儒道两家所公认者。此说以为道术之全,包括所有的学说,或包括所有学说之“好”的一方面。<br>  第二,对于百家之学,“道术统一”说以为他们都见到总全道术之一偏一隅,这也是荀子和《天下篇》所共同主张的。<br>  第三,杂家又采取荀子韩非子的见解,认为各家学说,有统一之必要。就实用上说,学说必须统一不二,才不至惑乱法令,混淆是非;就知识上说,必知大全的道术,才算全知之士。<br>  此三者乃是成立杂家之理论的基础。他们不能承受荀子以一家之说为标准,以统一别家之主张;也不能承受《庄子·天下篇》方术不能统一之理论。杂家自始即不专宗于某一家;也非单独由某一家的学说发展而来。<br>  自然,说杂家不宗一家,并非说它未受过他家之影响。前文已提到,道术统一之说,与道家之兴起,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先秦哲学,一般是注重实际人生问题,有形上学者,只先有道家,后来才有《易传》,《易传》受道家的影响也很大。又因道家所论问题,有许多是较各家所论为根本的,故杂家有许多地方,都采取了道家的观点。如《吕氏春秋》开头就论“本生”、“重己”,《淮南内篇》开头就有《原道》一训,都是道家的议论。江泉《读子卮言》上说:<br>  其得道家之正传,而所得于道家,亦较诸家为多者,则惟杂家。盖杂家者,道家之宗子,而诸家者,皆道家之旁支也。<br>  ……
展开
目录
序<br>原儒墨<br>THE&nbsp;ORIGIN&nbsp;0F&nbsp;JU&nbsp;AND&nbsp;MO<br>原儒墨补<br>原名法阴阳道德<br>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br>秦汉历史哲学<br>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br>致《大公报文学副刊》编辑<br>中国哲学史中几个问题——答适之先生及素痴先生<br>答张荫麟先生评《中国哲学史》<br>读《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答胡适之先生<br>WHY&nbsp;CHINA&nbsp;HAS&nbsp;NO&nbsp;SCIENCE-AN&nbsp;INTERPRETATl0N&nbsp;0F&nbsp;THE:HISTORY&nbsp;AND&nbsp;CONSE0UENCES&nbsp;0F&nbsp;CHINESE&nbsp;PHlLOSOPHY<br>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nbsp;一种解释<br>PHILOSOPHY&nbsp;IN&nbsp;CONTEMPORARYCHINA<br>哲学在当代中国<br>附录<br>致冯友兰书<br>读冯著《中国哲学史》<br>评《中国哲学史》上卷<br>评《中国哲学史》下卷<br>冯著《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和读法<br>人名索引<br>书篇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