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408452
  • 作      者:
    王拥军编著
  • 出 版 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拥军,山西昔阳人,身心灵畅销书作家、资深图书策划人,已出版和策划数十部畅销书。继承晋商传统,游刃职场、商场多年,深谙观人、读心之术,潜心于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研究,以求心灵的和谐与生活的品位。

展开
内容介绍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紧扣拖延症的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战胜拖延的方式和方法,给广大拖延症患者带来高效工作之法、解决问题之道。
展开
精彩书摘

  了解“最后通牒效应”
  在日常工作当中,不论你所从事的行业是什么,也不管你是普通员工还是高层管理人员,几乎每个人都有畏难情绪。因为惧怕困难,所以遇事总是畏畏缩缩,只要条件允许便一拖再拖,可是“拖”字诀真的能缓解我们的焦虑和内心深处的不安吗?
  “这两天又要整理销售数据,烦死了,反正经理还没要,等他要的时候再说吧!”
  “报告不是下周交吗?现在完全不用着急。”
  “有压力才有动力,实在拖不下去了,自然就能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了。”
  ……
  职场中的“拖延”几乎随处可见,有些人甚至直接把娱乐当成了工作,宁愿“装鸵鸟”似的把自己埋在娱乐中,也不愿意直面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导致工作一拖再拖,以至于到了最后期限,不得不硬着头皮顶上去,匆匆忙忙完成工作。
  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的人与总是拖到最后才临时抱佛脚的人比,究竟谁更容易获得上司的赏识呢?答案不言而喻。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还是会不自觉地产生拖拉倾向。在他们看来,拖拉虽然不是个好习惯,可也没到上纲上线的地步。殊不知就是这种不在意的态度,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拖延症”,从而引发了自我的心理折磨,让原本美好的生活逐渐陷入了恐惧、烦躁和无望的深渊。
  明明可以提前完成工作,却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到来之时,才去努力完成,这种行为模式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最后通牒效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拖延绝不仅仅是一种坏习惯,更是一种引发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健康隐患,它往往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使人长期处于担惊受怕或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甚至直接造成心理障碍或疾病。
  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加拿大渥太华卡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蒂姆?彼齐尔博士曾经专门做过一份关于“拖拉”的职场调查,他随机选择了100名自认为有拖延倾向的公司职员作为样本,并对他们在任务期限的最后一周进行了跟踪式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在他们还没有开始自己的任务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内疚,为了缓解这种负面情绪,他们会安慰自己“晚一点也没事,压力就是动力,说不定压力之下反而能创造奇迹……”;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不得不投入完成任务的工作中去。令人震惊的是,一旦投入工作,他们便更多地表现出了诸如自信等积极情绪,不再悲叹时光流逝,不再因为压力而闷闷不乐,也不再因为困难而紧皱眉头。
  由此也不难看出,“压力可以让人表现得更优秀”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著名作家金庸也曾说过“压力之下做出的东西往往不是最好的”,他本人对自己在交稿压力下完成的作品就不是很满意,为了弥补缺憾,他专门主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多次修改。
  尽管“最后通牒效应”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和困扰,但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倾向,只要运用得当,“最后通牒”也能发挥正向作用,并帮助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一点一点创造人生和事业上的奇迹。
  小故事
  在环保行业的圈子里,很少会有人不知道“孟总”这个人,尽管今天的他已经是一家环保科技公司的老总,并成功带领自己的企业成为了行业龙头,但5年前的孟琳还只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选择了辞职创业?又是什么力量让他带领自己的企业后来居上,坐上了行业老大的交椅?
  回首曾经的岁月,孟琳感慨万千,初入职场时他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满身都是热血,热切地希望能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随着工作的年限越来越长,不少人都被琐碎的工作磨掉了激情与梦想,“职业倦怠症”开始初步显现,孟琳也不例外。缺乏工作动力与热情,总是喜欢拖延,压力夺走了欢声笑语,每天都是唉声叹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眼看着“老油条们”总是被老板甩脸色,甚至是直接清理出局,孟琳再也无法消极拖延下去了,他决定改变。
  为了克服“最后通牒效应”的负面影响,孟琳针对自己的“拖延症”制订了严格的时间管理对策。比如某项任务公司要求一周完成,他就把该工作平均分成五等份,然后自己给自己下最后通牒,无论如何每天都必须完成一份,这样一来自然就避免了临时抱佛脚的拖延状态。
  实行时间管理对策后,孟琳惊喜地发现压在内心的大石头不再那么沉重了,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不少。摆脱“拖延症”的孟琳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并被提拔为销售经理,半年后他得到老板的资金支持,决心在环保领域干一番事业。
  环保公司成立后,前景并不明朗,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什么业绩。但孟琳是一个做事有规划的人,早在创业前期,他就给自己的老板(即出资人)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发展规划报告,在报告中有无数个小期限。如半年内公司规模达到20人,并开始盈利;一年内收回所有投资成本;三年内成长为一家中型企业……不管是在创业起步阶段还是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孟琳始终都坚持着一个做事习惯和原则,那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任务。正是这种给自己下最后通牒的做法,促使他带领公司成功走出困境,走向环保行业的最高峰。
  拖延心理人人都有,但这并非是不能克服的“劣根性”,如果孟琳当初放纵自己的拖延和消极,就根本不可能会有日后的成功。有时候,上帝划分成功者与失败者的界限很简单,你能克服拖延,就能步入成功者行列,否则就只能在无休无止的拖延中丧失自信、丢掉快乐,整日活在担惊受怕的灰色世界里。
  既然拖延如此可怕,那为什么现实生活中的拖延队伍依旧相当庞大呢?人们为什么会拖延,又为什么会不自知地选择自我心理折磨?尼尔?弗瓦尔博士在《现在就干》一书中曾一语道破拖拉心理的玄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拖拉的主要原因是恐惧。”
  因为害怕工作做得不够圆满,所以选择消极逃避;因为担心他人否定自己的能力,所以宁愿伪装出时间不足的假象。实际上,拖拉的做法是相当愚蠢的,因为它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会让我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许正像仓央嘉措所说的“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就是天堂”,我们距离成功往往也不过只有两三步之遥,但就是因为“恐惧心”过重,所以才总在“拖延”的圈子中打转,怎么也取得不了成功。
  巧用“最后通牒”激发正能量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人都能认识到拖延是一个恶习,但为了躲避痛苦,为了逃避困难,他们宁愿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选择拖延。实际上,一味退缩只能“拖来拖去拖成愁”,克服拖延的办法有一个,那就是利用“最后通牒效应”去逼迫自己;克服恐惧的办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勇敢迎向它,立即行动起来,越早行动就越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越早行动就能越能摆脱心理压力。
  我们不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如果在最后期限到来之时没能完成任务,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你能否承担这个后果?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一旦“拖延症”威胁到了我们的职场地位以及切身利益,我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快速行动,用果决的“拳头”击碎“最后通牒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通牒效应”并不是洪水猛兽,尽管它所带来的“拖延症”往往使我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不得不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但如果我们能巧妙运用这种心理效应,那么激发人生正能量也并非不可能。
  1.分割时间细化任务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拖拉是内心恐惧的外在表现,浩大的工作任务之所以会被人们打上“困难”的标签,其关键就在于“大块头”看起来实在吓人。这和跑马拉松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一开始就把无比遥远的终点线当做目标,那么难免会心生畏惧,但如果把漫长的跑道划分成若干部分,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要想克服拖拉,就必须要学会用微观的眼光看待问题。那么,具体来说,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呢?星期一是一周工作的开始,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不妨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制订一个具体而详细的工作计划:汇总一周的工作任务,将其按照轻重缓急平均安排到每个工作日,然后强迫自己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也许有人会说,我每天都给自己制订工作计划,并强迫自己必须完成,可还是逃不过“拖延”的魔爪,上班时间根本完不成,结果天天加班到深夜,而且是一天比一天晚。夜里休息不好,第二天自然会打瞌睡,因此也就没什么效率可言。时间长了就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工作效率没法保证,睡眠时间也无法保证,身心俱疲也就不奇怪了。
  尽管“最后通牒效应”确实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激发人生正能量,但这并不是百分百绝对的,只有将其建立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上,才能产生特定的效果和作用。我们在分割时间和细化任务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尤其是在工作任务量的安排上要讲究科学合理。如果安排的任务过重,往往会打击人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通牒效应”不仅不能起到积极正向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所以,在运用“分割时间细化任务法”来克服“拖延症”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对可支配时间进行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最后通牒效应”,让自己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2.正反两面心理暗示法
  心理暗示往往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当我们处于消极负面的情绪之中时,诸如“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为什么非要愁眉苦脸”等心理暗示,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治疗作用,从而帮助我们脱离负面情绪的影响,回归正常的情绪和生活之中。
  实际上,要想克服拖延带给我们的焦虑、愧疚等负面情绪,同样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治疗法。我们不妨针对拖延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采取心理应对战术。
  正面心理暗示法。当拖延心理作祟时,我们可以这样激励自己:只要能按时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就能赚到不少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可以带领全家出游,还可以给孩子们买他们最喜欢的高级玩具;能被单位领导赏识,会赢得周围同事和朋友们的钦佩和羡慕,加薪升职也是有可能的。既能少承受压力,又能多收获成就感和快乐,为什么还要选择拖延呢?
  反面心理暗示法。提前设想一下拖延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克服拖延的坏习惯。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如果因为拖延而导致工作不能按时完成,自己不仅有被罚款的可能,甚至会直接丢掉工作,那么面对每月都必须还款的房贷以及乱七八糟的日常开销,你真的能毫不忧虑地承担被辞退的后果吗?既然不能,那就立即行动起来,打破拖延的思维惯性,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

展开
目录

前言  拒绝拖延,成就精彩人生
第一章 “拖延”是成功的绊脚石——拖延者的行为模式
一、最后通牒效应:丧失最后时限
二、杜利奥效应:消极对待
三、超限效应:快乐的痛苦代价
四、等待效应:思维懒惰,行动迟缓
五、视网膜效应: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和学习
六、鸵鸟效应:逃避现实,极度焦虑者的恐惧梦境
第二章 认清拖延带来的危害——别让拖延毁了你
一、失败恐惧症:丧失前进的动力
二、碌碌无为:丧失先机,一事无成
三、恶性循环:自我否定,身心俱疲
四、激情尽失:不思进取满足现状
第三章 告别拖延从抗击思维惰性开始——增强紧迫感,别“懒得动”
一、调整“期望”法:为自己设定一个期限
二、走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区
三、现在就去做最需要做的事情
四、快速决定,不要思虑太多
五、改变心理图式:时刻提醒自己,别犯懒
第四章 立即行动是战胜拖延的根本——想到就做才能成为高效能人士
一、甩掉拖延长尾巴——培养主动精神
(一)审问自己:为什么拖延
(二)不因之前的损失影响现在的行动
(三)用正向信念进行自我激励
(四)使用逆向思维改变拖延恶习
(五)激发动力为自己助跑
(六)主动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事
二、警惕健忘的大脑忘了最初的目标——让目标决定行程
(一)制订清晰的目标
(二)确定目标,坚持不懈
(三)切忌制订太多长期、中期目标
(四)化整为零,分拆长远目标
(五)量化目标,设定最后期限
(六)适时调整作战计划
三、告别瞎忙,忙到点子上——每天学点时间整理术,避免无限拖延
(一)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二)找出每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
(三)培养有效的时间感知能力
(四)把每一分钟都记录在案
四、放弃尽善尽美,选择尽心尽力——完美主义=无限拖延
(一)承认不完美,没有所谓的“最好”
(二)尽心尽力好于尽善尽美
(三)容忍必要的不完美
(四)不拖延比完美更靠谱
(五)迅速转弯,别在错误里拖延时间
(六)从不完美开始,以完美结束
第五章 不拖延就对自己狠一点——做事干净利落是被逼出来的
一、不找借口,做人生的赢家——借口是拖延的温床
二、培养超强自控力——改变一切拖延的恶习,都从自控开始
三、打造强大执行力——拖延会使工作变得更难处理
四、摒弃抱怨,做内心强大的自己——放弃拖延,用坚强代替抱怨
第六章 走出拖延症患者的梦魇——扭转心灵恐惧感,终结拖延恶习
一、想法+感觉=行动
二、独自行走,摆脱对疏远的恐惧
三、勇敢前行,不对未知事物恐惧
四、对抗负面情绪,打造超级意志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