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儒墨军事思想比较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战乱不断,诸侯云集、竞相争霸的时代.社会动荡,凤鸟不出,天下大乱;诸侯叛乱,刀兵四起,争城争地,战祸相寻;家与家相篡,国与国相争,战争频仍,民不聊生。据统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侵”六十一次,“伐”二百一十二次,“围”四十四次,“战”二十三次,“人”二十七次,“进”二次,“袭”一次。结果灭者三十,取者十六,迁者十,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可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战国二百五十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二百二十多次。
纷争的主要特点是弱肉强食,小民疲于兵革。《非攻下》说“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节葬下》说“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兼并”。先是齐、晋、楚、越四大国对峙;后又形成齐秦楚越韩赵魏燕八国争霸。越亡后,七雄并立,他们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攻城略地,夹在其间的鲁、卫、宋、郑等小国、弱国,不断受到大国、强国的攻掠。
本着“救时之弊”的良好愿望,百家奋起,“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百家中力行救世且影响最大者当属孔墨两派.
先秦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孟子为其后继,荀子集其大成。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士大夫阶层,因此,其思想学说代表上层社会的愿望和要求,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其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以君父为核心的宗法秩序及其利益关系”②。墨家以墨子为代表,墨子的出身非常低微,人称“布衣之士”“贱人”,他的门徒多出身工匠,属“农与工肆”之人,因此,墨于思想学说的“根本出发点是建立在乎民阶层的基础上,反映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呼声”,儒墨两家皆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目击了民生憔悴、战祸因循,所以在两家的思想体系中,军事思想是一个同而有别,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第一节 思想基础之比较
儒墨两家均反对战争,所以,他们首先从各自的角度分析动乱的原因,推行自己积极救世的学说,希望从根本上治乱以避免战争。
儒家站在士大夫的立场,认为国君和王公大人是和平的主导,指出“仁”与“礼”是治国安邦的两件法宝。其着眼点在“国家”在“君王”。孔子认为天下丧乱无道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君和王公大人的“不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