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存在?
有两种东西也许是我们所知道的:心灵与观念。[P86]心灵是思考之物,它们是能动的。它们感觉、意愿、想象、反思、交流等等。不能思考的物——任何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或观念的集合。观念“显然不是能动的”、非自动的、被动的[P25]。它们自身什么也不是,没有能动的心灵,它们不可能存在。
贝克莱在《原理》第一部分的前两节中提到了两种东西。
人们只要稍一观察人类知识的对象,他们就会看到,这些对象就是观念,这些观念或者是由感官实在印入的,或者是由观察了人心的各种情感和作用以后所产生的,或者是在记忆和想象的帮助下形成的,这里想象可以分解、合成或只表象原始的由上述途径所知觉的那些观念。[P1]
观念可以有好几种。它们可以是感觉,比如鬣蜥的舌头舔在你的手指上所产生的感觉;它们可以是对心灵自身的情感、意愿或认知的知觉,比如觉察到你的欲望、意图、是否翻开这一页书的考虑;它们可以是记忆和想象,在这此情况下,它们必须基于感觉或知觉的的观念。如果你从来没有对鬣蜥的舌头的感觉,你或许通过对猫舌头的感觉的回忆来想象对鬣蜥的舌头的感觉。在所有这些活动中,你的心灵而非观念是主动的。
除了那些无数的观念或知识的对象以外,还有别的一种东西在认识或知觉它们,并且在它们方面施展各种能力,如意志、想象、记忆等。这个能知觉的、主动的存在者,我们称之为心灵,精神或自我,这些名词并不表示我的任何观念,只表示完全不同于观念的另一种东西,这些观念是在那个东西中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一种东西,通过它观念被知觉到——因为观念的存在,在于它被感知。[P2]
心灵和观念是不同的:我的心灵不是我的一个观念,我的任何观念都不能进行想象、感知、意志等诸如此类的活动。没有观念与我的心灵相似,因为它们不象思想和行动那样,它们无所作为。
换言之,心灵和观念具有不同的本质,不同的本质使它们各不相同。
如果我们把能意欲、能思考、能感知的观念的能力去掉,则更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使观念和精神相似。因为我们所谓的精神,只是指能思想、能意志、能意欲,能感知的一种东西而言。这一层,也只有这一层,才能构成那个名词的意义。因此,如果能力不能丝毫为一个观念所表象,我们显然就没有精神的观念。[P138]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理解,思想就是标示心灵本质的东西。对心灵而言,存在就是感知:即去感知、去思想、去意欲。不能思想的物的存在,在于它们被感知。
有一些真理对于人的心灵来说是最贴近的、最明显的,人只要一睁开自己的眼睛,就可以看到它们。我想下边这个重要的真理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就是说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简言之,构成宇宙的所有物体,离开了心灵就不存在——即它们的存在即是被感知或认识,因此,它们如果不真正为我所感知,不真正存在于我的心灵之中或其他被创造出来的心灵之中,则它们便完全不能存在,否则就是存在于一个不朽的心灵之中——要说事物的任何部分离开精神有一种存在,那是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包含了抽象作用的一切荒谬之处。[P6]
尽管我们拥有两种东西的知识,但只有其中的一种可称之为实体,那就是独立自存的东西。观念依赖于心灵,所以它们不是实体,鞋子、舰船、甜点、地板蜡、家俱及其他可感知的东西,“只是一些可感知的性质或可感知的性质的集合”[D1:51]。至于心灵,我感觉不到我的心灵,尽管以使我意识到它的行为的方式来对心灵作出反思。如笛卡尔所言,我可以通过意识来推论或直接确定它的存在。而且,我知道这个术语的含义:观念所依赖的能动的实体,它可以意欲,可以感知。尽管心灵是实在的、实存的,但确切地说,我们没有关于心灵的观念。贝克莱认为,我们没有关于心灵的概念:通过推理和反思,我们理解这个语词的意思,它指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东西是心灵。我有关于心灵的知识,却没有心灵的观念。
所以,有两种存在方式,但只有一种实体。如贝克莱在他的日记中所指出的:“存在即是感知或被感知,一如既往,马在马厩里,书在书房里”[C429]。不要被这个观点表面上的新奇所迷惑,马和书在你刚离开的地方,它们只是存在于一个心灵或多个心灵之中,实在的东西,“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作为心灵中的观念的集合,而不是作为物质实体才是存在的。
……
序
对参考文献的说明
1 导论
存在即被感知
贝克莱的生平
知识背景
2 为什么物质不存在
贝克莱的告诫
语言和意义
反对物质存在
3 反驳与答复
如果林中一棵树倒下……
感知不到的对象
科学
贝克莱是主观主义者吗?
4 上帝
上帝之作用
贝克莱关于上帝的三个证明
5 问题
对象
心灵
6 反响
经验主义的界限
康德之后
20 世纪及以后
参考书目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语言了解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一扫传统思想家传记晦涩冗长的毛病,而以简明、清晰、直接、具体的文风吸引人,是化繁为简、化厚为薄的佳例子。
——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