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按照其学科建设的需要来评价和借鉴中国传统哲学
任何一门人文学科,既然有其为时代所规定之特色,必然会以为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心理和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直接来源:同时,每一时代的思想家,都具有以他的先驱者所传授给他、而他亦由此出发的先行思想资料作为前提。如果不是以狭隘的地域性眼光,而是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文化的继承问题,那么,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不仅需要继承和借鉴本民族的思想文化遗产,而且需要继承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遗产。而且,不同的学科都有其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特殊的内在规律,这就需要按照其规律和学科建设的具体需要来借鉴外来文化。近代世界市场的开辟,打破了民族之间的文化隔离壁垒,使得世界文化的形成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采撷、互相借鉴,不仅可能,而且已是明显的现实。一般说来,近代以来的西方学者都能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并且能够尊重不同学科的内在规律,按照学科建设的具体需要来评价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
17-18世纪,西欧发生了用自律的道德代替他律的道德的变革。近代启蒙学者从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发现了性善论和大量提倡道德自律的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完全适合近代伦理学变革的要求,所以受到启蒙学者的高度评价。从菜布尼茨、沃尔夫,中经法国启蒙学者,到康德以至费尔巴哈,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合理因素,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伦理学说之中。特别是中国的性善论,成为法国启蒙学者对于社会进步信念的理论支柱,因为在启蒙学者们看来,只要相信人性本善,就可以通过教育来改造环境和由环境所造成的恶德,使人性复归于善,实现社会进步的理想。20世纪以来,鉴于西方伦理学协调性道德不发达的状况,学者们又致力于吸取中国伦理学协调性道德的合理因素,来改造西方伦理学体系,在会通中西伦理学、研究协调性道德与进取性道德相统一的途径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
在“元哲学”层面上,康德曾指出斯宾诺莎(spinoza)的泛神论乃是中国道家泛神论思想的“升华”;法国启蒙学者所标榜的“理性”、“自然法”和他们用以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自然神论和无神论,都曾从儒家哲学中得到启迪。如朱谦之所发现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儒家经典《大学》的“三纲”、“八条目”有推演程序上的相似性。可见,他们都能按照哲学学科自身建设的特殊要求来借鉴中国哲学,乃至会通中西哲学。在20世纪中学西渐的高潮中,夏威夷大学教授穆尔更为自觉地提出了建立“世界哲学”的想法,他在《人生哲学之比较研究》一文中认为,东西方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曾各自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把这些不同的方面汇集到一起,就能达到综合:正是这一综合才能把我们引向“世界哲学”(aworldphilosophy):“世界哲学”作为“通观全体”(totalperspective)的哲学,合乎真正的哲学性质,因此不愧被称之为“哲学”①。这表现了一个真正的哲人的恢弘胸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