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诸子学刊.第十一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74827
  • 作      者:
    方勇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诸子学刊(第十一辑)》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办的有关我国古代诸子学术、生平研究的论文集刊。
  《诸子学刊(第十一辑)》共收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与地区研究学者等的论文26篇,其中属台湾学者的3篇,香港学者1篇,澳门学者1篇,马来西亚学者1篇。体现了近期诸子研究的主要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诸子学刊(第十一辑)》:
  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呜;灾及草木,祸及止虫。
  意治人之过也!(上,397)此因云将扰乱自然之常道,违反事物之真情,而使自然之造化不能完成,群兽离散,禽乌夜鸣,殃及草木,祸临昆虫。噫!全是治理之过错。
  治人者乱天逆物,造化弗成,而以为知道者,实则不知矣。《知北游》(七)泰清问无穷是否知道,无穷曰:吾不知。又问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无为所知乃道之规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中,837)。泰清以此言问于无始曰:无为知与无穷弗知,何者为是?无始以为:“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中,837)泰清仰头而叹:弗知乃知!知乃不知!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不可知、不可言,闻、见、言均非也。无始日:
  有问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
  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
  初,是以不过乎岘蝓,不游乎大虚。(中,837)盖指有人间道就响应,是不知道的人;不仅如此,间道的人,也是役听闻过道的。道无可问,问无可应。无可问而问之,是空间无知;无可应而应之,是心中无道。以内心无道而回答空洞的询问,如是,则对外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不知大道的本源,所以不能超越昆仑高山,也不能遨游于太虚之境。则论道者,非道也,此亦本《老子》可道者,非恒道义(一章,17)。
  又有以道为物而问之,则离道远矣!《知北游》(一)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隐其之丘,遇无为谓间道云:“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中,805)如何思虑可知道?如何居处,如何行动,则能安于道?何所依从,何所道说,始能得道?三问三不答,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间,返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亦间道。狂屈日:予知,将语汝,然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矣。知不得问,返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问:知与不知,孰是?黄帝日:无为谓真是,以其不知;狂屈似之,以其忘之;我与汝终究未近道,以其知。今已以道为物,而欲回返本根,不亦难乎?
  知者是不知,《天地》(三)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失玄珠。派遣知及离朱、吃诟寻找而不得,于是再派象罔寻珠,便找到了。黄帝讶异象罔竟能得之?此玄珠喻道,本《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17)义,盖玄深至极之“道之无”与“道之有”,乃是探求一切奥妙之途径①,则是以玄深至极喻道。唯无心无形之象罔能得此玄珠,得此道,而喻睿智之知、明察之离朱,善辩之吃诟,因其有为有心反而不能得道,是无心无形者乃能得之矣(上,424)。有形有心者不知道,《知北游》(八)光曜问无有,是有?抑无有?无有弗应。详细观察其状貌,官然空无。光曜自叹自己仅能做到无,尚未能无无,及为无,则已陷入有之境矣(中,839)。此官然空然之无有,亦本《老子》“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40)义。不仅道不可知,亦不可与,德也不可至,若有为行仁,以义亏道,以礼助长虚伪,均非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失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知北游》(一),中,806),此语同《老子》三十八章而稍异,《老子》作“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88),指忠信浅薄之后产生礼,乃错乱之始;而尚仁义者华夸道,是接触外在事物之始②,与此处以礼为道之虚华,乃祸乱之始有异。然二者之义均不离失道德大本,则天下不得安宁,再行仁、义、礼,则离道愈远。外篇庄老学派对世人于实存时空的主观认知有强烈批判,以为饰知惊愚,修身明污或自伐者,乃自是非人,徒惹祸端;而直木、甘井先伐、先竭,亦因其有用而见杀。至于为人君者累,受制于臣民者亦忧;而外求名誉、昭示仁义,乃不知名者公器,不可多取,多取则德荡无存;仁义,乃是暂居之所,不可久处,久处则见责难;既为富、贵、显、权、寿、善之得与失,不能操之在我而惊恐、悲伤;又因寿、富、多男子之多惧、多端、多辱而忧愁,均是逐物不返、有心有为使然矣。另有内心游移,不能随顺外物变化,而彼此相非相议,强求他人同知同识,不知哀乐、死生之相待变幻,直是执着鄙陋之徒。也有以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自劳,或欲治理天下,则是反乱天之经常,不知物之真情。更有自以为知道,或以道为物而问道者,离道实远;至于应答问道者亦不知道也,另有睿知、明察、善辩者,亦未能得玄妙之珠一道;而明察有无者,亦不知道乃官空无无,若本仁义而行礼者,则最是道之虚华而紊乱之首矣。
  ……
展开
目录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政治本体论研究
《孟子》“与钻穴隙之类也”歧解刍议
论《老子》的“声”、“音”、“乐”
《老子指归》、《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的气论
论庄子的法治思想
《庄子》养生功法试论
《庄子》外篇庄老学派时空诗学研究——无为、采真之游与神仙
《庄子》若干处浅释
《大宗师》“真人三解”以下三节文字为他篇羼入辨
现存宋金元版《庄子》系统考
陈景元《南华真经阙误》疑谬辩正
陈治安《南华真经本义》对《养生主》的开展及其现代意义
《吕氏春秋》引用《庄子》新论——以《让王》等四篇为例
试论《世说新语》中的庄子及其影响
明代制义风格与《庄子》考
汉初诸子复兴思潮与思想整合
论《史记》对《吕氏春秋》的称引与接受
《文心雕龙》与《刘子》论心性、思维的异中之同
“昭德塞违,劝善惩恶”——论《群书治要》所引先秦诸子与治国之道
朱熹在清代的马来亚
论“甬上四先生”对象山心学的修润
唐文治先生《阳明学术发微》探要
章太炎论经子关系
梁启超墨家“功利主义”思想研究
西方学术与子学概念诠释的方法——以老子的“无为”为例
诸子学与世界意识——从萧萣父先生的子学思想谈起
《子藏》工程动态
中华元典精神——评《子藏》第二批成果发布
网罗子学珍稀文献 传承中华元典精神——“《子藏》第二批成果新闻发布会”发言(摘登)
《诸子学刊》第六至十辑总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