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2034121
  • 作      者:
    许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许华(1975~),安徽蚌埠人,博士,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并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及主编《社会时尚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多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以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为主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系统阐述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理论层面以黑格尔社会和谐观的研究为起点,追溯梳理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提炼概括马克思社会和谐的基本内容,分析探讨马克思关于实现社会和谐的具体路径,剖析阐释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基本特征。实践角度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历程,深度挖掘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发意义,论证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化的根据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考察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现实问题,探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方法与路径。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可供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相关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萌发
  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就已经流露出来。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标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身的完美。”“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关系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能给人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不仅说明了职业选择与社会关系的关系,而且明确了自己职业选择的行为取向。马克思关于职业选择的思考,表现出关注人类命运的人道主义精神,也确立了未来思想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大学时期,马克思加入了“博士俱乐部”,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马克思对哲学,尤其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哲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漠克里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中,充分肯定了伊壁鸠鲁的偏斜理论,唤起人们对偏斜理论作用的重视,同时细致地分析了德漠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不同之处,阐明了两个哲学观点在本质上的区别。正是由于对偏斜理论的匡正才使得自我意识得以出现,人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存在才逐渐清晰起来。自我意识哲学的产生,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用自我意识对宗教制度、封建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且指出:哲学家的任务是用“观念性应有的世界”去改造和规定现实的世界。
  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并且参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通过研究莱茵省议会的辩论,马克思认识到封建等级代表制度实质上只是代表了私有制在政治上的利益。在随后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状况的研究中,马克思再次发现,私有制是造成贫富对立以及社会不和谐的根源。随后,马克思从人类理性出发,在《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与《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抨击了反动当局对人们出版自由权利的限制,揭露普鲁士政府腐朽的出版制度,申明自由是人类和谐的精神特权。在《摩苏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指出,国家和法应该是正义和理性的代表,政府当局为特权阶级服务是与国家和法的原则相背离的。这一时期,虽然马克思还是单纯地把私有制当作法律的特权来看待,而不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加以研究,但是,马克思的社会研究已经开始从哲学角度宗教批判扩展到对现存国家政治制度的批判,这就为他向唯物主义转变准备了条件。
  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和谐现象,并且分析了这种不和谐产生的根源。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表达了对犹太人的关切,探讨解决犹太人问题的途径。马克思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上进一步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指出政治解放不是以消灭宗教为条件的,消灭私有制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标志着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彻底决裂。马克思通过批判宗教制度进而批判政治制度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进一步得到发展。他首先揭露了宗教的本质,“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批判宗教并不是批判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挖掘宗教产生的社会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因此,完成宗教的批判之后,就应该批判德国的社会现存制度,而要批判德国的现存社会制度,就必须批判为德国现存制度特权服务的国家哲学、法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思想。为此,马克思指出,社会革命不仅需要彻底的革命理论,还必须具备物质的基础,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第一次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展开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对黑格尔社会和谐观的批判与继承
二、对空想社会主义者社会和谐观的继承与超越
三、对资产阶级社会和谐论的批判与斗争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萌发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形成
三、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深化
四、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向度与范式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向度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主体向度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实践向度
三、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历史向度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范式
一、西方学者社会研究的基本范式
二、马克思社会冲突论范式的特点与应用
三、社会冲突论范式在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构建中的应用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人与人的和谐
一、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要义
二、利益冲突是人与人不和谐的根源
三、利益和谐是构建人与人和谐的根本
第三节 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人与社会的统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节 人与自身的和谐
一、人与自身和谐的内涵
二、人与自身和谐的必要性
三、人与自身的分裂
四、人与自身和谐的实现途径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构建的社会有机体方法
一、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社会有机体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构建的社会批判方法
一、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批判精神
二、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批判与建构
……
第五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中国化
第六章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