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15051
  • 作      者:
    (日)岩佐茂,(日)小林一穗,(日)渡边宪正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新收录的我的论文是以发表在1998年第10期《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上的论文为基础进行大幅增改的结果,主要论述的是回归马克思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必要性。
展开
精彩书摘
  “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是得不到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是扎实、深刻、广泛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①
  “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②
  但是,这些评价并不表示马克思接受费尔巴哈的理论。倒不如说这是马克思改变了费尔巴哈的概念,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理论构建的脉络之中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觉地从本质上对费尔巴哈进行的批判。
  首先,在异化论中,马克思通过把类本质概念与人的生命和生活的生产相结合,将类本质的异化还原为现实的对象性财富或人类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废弃了原本应该是本质的类的概念。在现实中生成的各种力,即对象化的财富和作为人的本质而形成的主体性财富,与人相异己、相隔离,无法为个人所领有,马克思将这种现实矛盾理解为异化。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在各种现实的感性关系中被分裂为二的,而且他是从人本身制造了这种分裂这一角度来认识人的存在结构的。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抛弃了费尔巴哈所谓的“类的本质和人”的对立。
  其次,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不是从类的意识,而是从现实中存在的个人的矛盾本身去寻求扬弃异化的根据。如果人是类的存在,作为类的存在与自己相异化的话,那么以类的本质为根据是无法说明和扬弃异化的。因此,马克思必须把扬弃异化的根据理解为异化本身的生成物。并且,这种异化要通过生活在矛盾中的个人在实践中解决这些矛盾,并通过组成独特的社会性结合方式即市民社会来被扬弃。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采用费尔巴哈那种把类的本质作为根据去扬弃本质与个人的对立的理论框架。
  最后,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批判相关的,在意识上对哲学的理论一般的抛弃。马克思对哲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如下的批判。
  “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能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做理论的任务。”①
  ……
展开
目录
日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路径及着眼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中文版序言
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

第一篇 《费尔巴哈》章的文献问题
一、草稿的状态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版的出版和所存在的问题
三、几个论点
四、结束语

第二篇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意义
一、1844-1845年的费尔巴哈论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费尔巴哈批判
三、“圣麦克斯”篇的异化论
四、“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和个人的自我实现

第三篇 宗教批判和自我意识
一、“费希特”的思想史位相
二、宗教批判的批判原点
三、揭露主语和述语的颠倒性
四、自我意识和交往

第四篇 人类观的确立和对施蒂纳的批判
一、施蒂纳冲击
二、马克思的类的存在论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类观
四、结束语

第五篇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性/1C)
一、社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认识
二、人的现实的生活过程
三、思想、观念、意识和社会存在
四、市民社会中的生产和交往

第六篇 “阶级的个人”的诸相和各个人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及其展开
二、“阶级的个人”的诸相——偶然的个人和普通的个人
三、“阶级的个人”的诸相——抽象的个人和共同社会
四、从“阶级的个人”到“整体的个人”

第七篇  意识和作为意识的颠倒的意识形态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处理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论的展开
三、意识的颠倒和意识形态
四、结束语

第八篇 物象化论——“理念的独立”
一、类概念的实体化——从《神圣家族》到《资本论》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念的统治”
三、理念和物象化
四、“理念”的独立化和市民社会的媒介结构
五、结束语

第九篇 “国家=虚幻的共同体”论
一、意识形态批判的展开
二、国家论的展开
三、结束语

第十篇 共产主义论中自我否定的逻辑
一、“理念”与“运动”
二、生产力规定与变革主体
三、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与平等
四、结束语
后记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