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伯·迪伦(Bob Dylan)属于20世纪60年代。60年代,他20多岁,和 美 国一样年轻。60年代,他抱着一把木吉他,沙哑粗糙地唱着民谣,从明尼苏达的矿区 走 来,并不高大茁壮的身影渐渐地在美国的背景中清晰起来。60年代,虽然有西班牙王子胡安·卡洛斯和希腊公主结婚,以及美国人 诺 曼·博劳克成功地培养出比原产量高三倍的高产小麦新品种这样能够让人高 兴的好消息,但60年代是整个世界动荡的年代,短暂的好消息不能如方糖一 样,稀释掉密布在整个60年代的灰色云层而让它变甜。60年代,是一个饥饿的年代:非洲的大饥荒,我国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估 计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肚子空空在挨饿。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联合 国秘书长吴丹一起号召与饥饿做斗争。60年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苏联进行核试验,美国恢复了地下核试验。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苏联要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的争执不断,核裁军的 呼 吁不灵,据统计:苏美两国拥有的核武器的爆炸力相当于世界人均三吨TNT 的爆炸力。整个世界坐在随时可能爆炸的火山口上。60年代,是一个运动的年代,整个世界此起彼伏按下葫芦起了瓢:不仅 中 国搞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欧洲也是学潮不断,美国出现反种族歧视的示 威运 动,意大利出现工人罢工运动,拉美不少国家跟随卡斯特罗搞革命运动,骚 乱更 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60年代,是一个暗杀的年代:肯尼迪在达拉斯被暗杀,没过多久,马丁·路 德·金在孟菲斯被暗杀。60年代,是一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矛盾冲突的年代:苏共22 大召开后的非斯大林化,苏联武装占领布拉格,我们和苏联的珍宝岛战役,东西 柏林之间的柏林墙的建立…… 鲍伯·迪伦的歌声就是响彻在这样的60年代。鲍伯·迪伦就像是上帝专门为60年代而创造的歌手一样,敏锐地感知着 60年代的每一根神经。鲍伯·迪伦的诞生,宣布了50年代的结束,宣告r垮 掉的一代和忧郁的布鲁斯、乡间民谣的50年代的结束。60年代初,鲍伯·迪伦在进行他的巡回演出之前,特意到医院去看望他 所 崇拜的病危中的上一代民谣大师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然后踏 上他 自己新的旅程。这是新一代和老一代的告别仪式,意味着50年代真的无可奈 何也义无反顾地结束了。面对60年代所发生的这一切,鲍伯·迪伦用他嘶哑的嗓音唱出了他对于 这个世界理性批判的态度和情怀。他以那样简朴疏朗又易学易唱的旋律、意 象 明朗且入木三分的歌词、沙哑深沉而强烈愤恨的情绪,站在领头羊的位置上,充 当着人民的代言人的角色。虽然,在60年代,他也唱过类如《来自北部乡村 的 女孩》那样的爱情歌曲,但他大部分唱的是那些激情洋溢的政治歌曲。听他 那 时的歌,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的《黄河大合唱》,他就像是站在那浩 浩大 合唱队前面的慷慨激昂的领唱和领颂者。1961年,他唱出了《答案在风中飘》和《大雨将至》,那是民权和反战 的 战歌; 1962年,他唱出了《战争的主人》,那是针对古巴的导弹基地和核裁军 的正 义的发言; 1963年,他唱出了《上帝在我们这一边》,那是一首反战的圣歌; 1965年,他唱出了《像滚石一样》,那是在动荡的年代里漂泊无根、无 家可 归的一代人的命名……P1-2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