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真实与幻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43589
  • 作      者:
    黄波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可借复本:1
收藏
编辑推荐
    《真实与幻影:近世文人之心灵画像》对胡适、何廉、蒋廷黻、翁文灏、张东荪、张君劢、梁漱溟、朱自清、吴恩裕等人的遭际和心态作了深层次解读,如应用托克维尔关于路易十六的论述谈慈禧新政,从孙中山独赏陈其美看近代畸形政党政治,发现朱自清非因穷饿而死,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之横遭阉割,闻一多和朱自清并非知交,秧歌作为革命符号的话语霸权,文化保守主义知识分子何以多耻感,49年后在国家权力的威压下,不可能再有赵明诚李清照一类“文章知己、患难夫妻”等等。
作者简介
    黄波,1973年生,湖北宜都人,现为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好读书,不求甚解,偶作文,但慕适意。关注明初至近代社会文化之变迁,出版有说破英雄惊杀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真实与幻影:近世文人纵横谈(台湾秀威出版社2008年版)、成功的为什么是朱元璋(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被打断的转型:晚清真相(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内容介绍
    近世文人之命运折射出中国百年风雨历程,作者通过披阅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胡适、何廉、蒋廷黻、翁文灏、张东荪、张君劢、梁漱溟、朱自清、吴恩裕等人的遭际和心态作了深层次解读,坚持论从史出和“同情之理解”,文本内蕴悲悯之色彩,极富个人化,堪称近世文人群体的一幅心灵画像。
精彩书评
    初见黄波的名字,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杂文随笔,偏重从文史的角度介入现实,有时且颇老辣,属于当时纸媒荒芜苍白版面上“横空出世”的几位作者之一。起初以为是哪位文章老手的化名,后来才知道是位有文化和思想准备的年轻人,乃生“后生可畏”的欣慰。说这话,不敢倚老卖老,不仅因无老可卖,更因为从此我见到他的文章,必要一读为快,文章贵有新见,每有会心,时常获益,名字由生而熟,遂感到仿佛杂文界的老朋友一般了。
    ——邵燕祥(著名诗人,杂文家)
    
    黄波文章写得有趣味,有见识,又好读,耐读。一些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到了他笔下总能找到述说的角度,往往令人眼前一亮。他写旧人旧事,承认“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磊”,笔下写的是过去,心里想的是当下。
    ——向继东(著名学者,资深媒体人)
    
    黄波是我敬重的六七个“70后”杂文随笔作者之一。首先敬佩他从官衙出走的勇气,有颜回式的安贫乐道和好学精神,却不想效颜回的“不违如愚”,耻于做“笔杆子”。第二,佩服他的自学能力,除了做学问的记性更有思辨的悟性,这也是他敢于“出走”的底气所在。第三,他关心时事,说“宁为愤青”,其实他的文章是“节之以礼”的,大概是有意以胡适的绅士文风为师吧?
    ——鄢烈山(著名杂文家、评论家)
    
    近年关于民国历史的读物很多,但黄波关于民国历史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有自己的热情和判断,有自己的历史情怀。
    ——谢泳(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
    
    黄波是文史作者中具有独立思想和精神穿透力的新锐。阅读他清理历史旧账的长文短章,总能让我收获到一些意外的惊喜和心灵的触动。
    ——张耀杰(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在70后的朋友中, 具有文史根底和独立见解的黄波十分难得,他的文字是朴实的,却常常能给人一些新的启发。
    ——傅国涌(著名学者,自由撰稿人)
展开
精彩书摘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政坛上,涌动了一股“学者从政”的小小浪潮,著名者如名满天下的胡适,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家蒋廷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任、经济学家何廉,而其中官位最高、经历最曲折者当属地质学家翁文灏,他做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高位,晚年又翩然海外来归,以政协委员终老。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及应该如何团结“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时,专门点到了翁文灏,说他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算是未盖棺而论先定。
    “翁文灏(1889-1971),浙江鄞县人。字咏霓,早年留学比利时,获物理及地质学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任农商部矿政司司长等职。1914年任北京政府地质调查所矿产股股长等职。1918年代理所长。1922年起任清华大学地质系教授、主任,曾先后出席太平洋科学会议、国际地质会议等,首次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意义。1931年,一度代理清华大学校长职务。1932年被国民政府委为教育部长,辞未就。1935年初,出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37年4月,以中国特使团秘书长身份,随孔祥熙到英国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6月,访问德国,旋赴苏联考察。1938年1月,任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工矿调整处处长,负责军需生产。1943年9月,主持同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森及赫尔利关于中美两国军事经济合作计划会谈。同年11月,工矿调整处改称战时生产局,兼任局长。194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行政院副院长。1948年5月任行政院院长。11月辞职。1949年曾任总统府秘书长。离职后,于1950年由香港去法国讲学,次年从法国经香港回北京。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台湾和平解放工作委员会委员。1971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椎指集》等。”[1]从这个辞条可以看出,翁文灏的人生在1935年判然两途。作为学者的翁文灏,曾在近代中国大放异彩,手头有一本《翁文灏选集》,书后附有《翁文灏在我国名列第一的贡献》,计有十一项: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2]对作为科学家的翁文灏,如今的评价已趋一致,尤为难得的是,他在科研方面的组织和管理上的才能也早有定评。中国近世文人学者多多少少都与政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以翁文灏的天性,他本应是一粹然学者、书生。他虽然也被视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但和丁文江等这批朋友不同,他不仅有浓厚的专业关怀,而且骨子里是相信科学救国的。职是之故,翁文灏先后两次婉拒了国民政府的征召。然而对近世知识分子,政治这东西简直就是胡适所说的“不要儿子,儿子来了”。一个对做官没有兴趣相信科学救国的学者最终还是走上了政治前台,甚至一发不可收,在一个被世人目为腐朽无能的政府内阁中挂了头牌。回首前尘,其中可有几分宿命的意味?
    ……
展开
目录
自序:窥破文字的迷障
第一辑:时代与人
“平生自问尚无羞”:书生翁文灏
在孔子与罗素之间:漫说张申府
“书生谋国直堪笑”:关于张东荪
“丁在君这个人”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命运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两个年头
一个没有失败的“失败者”:“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
说到“英雄”一涕然:陈其美及其时代
真实与幻影:朱自清的1948年
“北京政变”中的胡适
晏阳初:不同的视角
秧歌与大变动时代的知识分子
昔时赵李今……
从政治学家到红学家的吴恩裕

第二辑:性情与命运
杨度:市井有谁知国士
“知堂谈吃”有新篇
唱样板戏的俞平伯
残缺的《最后一次讲演》
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政治装饰品”的心曲
新闻史上的“范长江现象”
历史的误会:作为“战国策派”文人的陈铨
闻朱关系考
寂寞一诗翁
关于晚年周作人的两三件事

第三辑:现象解读
独立人格是怎样失去的?
模糊的“思想受难者”形象
宽容的底线及其他
接受忏悔,我们准备好了吗?
重读吴晗的杂文
如果哈耶克读民国史
要不要“回到傅斯年”?
托克维尔的启示
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
世运变迁与文人隐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