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政坛上,涌动了一股“学者从政”的小小浪潮,著名者如名满天下的胡适,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家蒋廷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任、经济学家何廉,而其中官位最高、经历最曲折者当属地质学家翁文灏,他做到了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高位,晚年又翩然海外来归,以政协委员终老。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及应该如何团结“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时,专门点到了翁文灏,说他是“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算是未盖棺而论先定。
“翁文灏(1889-1971),浙江鄞县人。字咏霓,早年留学比利时,获物理及地质学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任农商部矿政司司长等职。1914年任北京政府地质调查所矿产股股长等职。1918年代理所长。1922年起任清华大学地质系教授、主任,曾先后出席太平洋科学会议、国际地质会议等,首次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意义。1931年,一度代理清华大学校长职务。1932年被国民政府委为教育部长,辞未就。1935年初,出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1937年4月,以中国特使团秘书长身份,随孔祥熙到英国参加英王乔治六世加冕典礼。6月,访问德国,旋赴苏联考察。1938年1月,任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工矿调整处处长,负责军需生产。1943年9月,主持同美国战时生产局局长纳尔森及赫尔利关于中美两国军事经济合作计划会谈。同年11月,工矿调整处改称战时生产局,兼任局长。1945年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行政院副院长。1948年5月任行政院院长。11月辞职。1949年曾任总统府秘书长。离职后,于1950年由香港去法国讲学,次年从法国经香港回北京。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委、台湾和平解放工作委员会委员。1971年1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椎指集》等。”[1]从这个辞条可以看出,翁文灏的人生在1935年判然两途。作为学者的翁文灏,曾在近代中国大放异彩,手头有一本《翁文灏选集》,书后附有《翁文灏在我国名列第一的贡献》,计有十一项: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2]对作为科学家的翁文灏,如今的评价已趋一致,尤为难得的是,他在科研方面的组织和管理上的才能也早有定评。中国近世文人学者多多少少都与政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以翁文灏的天性,他本应是一粹然学者、书生。他虽然也被视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但和丁文江等这批朋友不同,他不仅有浓厚的专业关怀,而且骨子里是相信科学救国的。职是之故,翁文灏先后两次婉拒了国民政府的征召。然而对近世知识分子,政治这东西简直就是胡适所说的“不要儿子,儿子来了”。一个对做官没有兴趣相信科学救国的学者最终还是走上了政治前台,甚至一发不可收,在一个被世人目为腐朽无能的政府内阁中挂了头牌。回首前尘,其中可有几分宿命的意味?
……
展开
——邵燕祥(著名诗人,杂文家)
黄波文章写得有趣味,有见识,又好读,耐读。一些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到了他笔下总能找到述说的角度,往往令人眼前一亮。他写旧人旧事,承认“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磊”,笔下写的是过去,心里想的是当下。
——向继东(著名学者,资深媒体人)
黄波是我敬重的六七个“70后”杂文随笔作者之一。首先敬佩他从官衙出走的勇气,有颜回式的安贫乐道和好学精神,却不想效颜回的“不违如愚”,耻于做“笔杆子”。第二,佩服他的自学能力,除了做学问的记性更有思辨的悟性,这也是他敢于“出走”的底气所在。第三,他关心时事,说“宁为愤青”,其实他的文章是“节之以礼”的,大概是有意以胡适的绅士文风为师吧?
——鄢烈山(著名杂文家、评论家)
近年关于民国历史的读物很多,但黄波关于民国历史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有自己的热情和判断,有自己的历史情怀。
——谢泳(著名学者,厦门大学教授)
黄波是文史作者中具有独立思想和精神穿透力的新锐。阅读他清理历史旧账的长文短章,总能让我收获到一些意外的惊喜和心灵的触动。
——张耀杰(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在70后的朋友中, 具有文史根底和独立见解的黄波十分难得,他的文字是朴实的,却常常能给人一些新的启发。
——傅国涌(著名学者,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