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变化,猛烈地冲击了“社会科学有阶级性”的坚固堤防。
解放初期,我在上海复旦大学和财经学院教书。看到从苏联课本译编而成的“经济统计学”讲义。开宗明义说:“经济统计学是有阶级性的。”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论文,引用苏联专家的说话:“抽样调查”是资产阶级压迫工人的手段;无产阶级觉悟高,产品用不到抽样调查。这时候,学校图书馆收到一册新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其中有“抽样调查”一条,内容竟然跟教科书上的说法大不相同,它肯定了抽样调查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我叫我的研究生赶快翻译成中文,印发给同事们和外地财经学院参考,引起当时经济学界的兴趣。当时只敢默默思考:是不是“科学没有阶级性”要伸展到社会科学的敏感部门“经济统计学”来了?
阶级性最强的是“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了社会学的存在。苏联长期不知道有这样一门学问。可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恢复了社会学,虽然“苏联社会学”依然是有阶级性的。中国更加长期不知道有这样一门学问。旧的社会学者们被看做是当然的“右派”,大都流放到边地去了。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才重建社会学,比苏联晚二十多年。不知道今天的“中国社会学”保留了多少阶级性和怎样的阶级性。
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社会科学是不是“一元性”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