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总有许多解不开、化不掉的情结。自从1969 年冬的那个清晨,在岭南山谷中的新兵营,我被第一声军 号唤醒至今,这高亢的声音、激昂的旋律一直在我耳畔回 响。多年以后,纵使岁月沧桑爬上我的脸庞,绿色军装也 住泛黄中离我远去,但这嘹亮的军号声响、浓浓的军号情 结,永远萦绕和充实着我的军旅生涯,永远感动和激励着 我的生命之旅!“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霜晨月,马蹄 声碎,喇叭声咽”……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协史的车 轮驶人了新世纪,战地号声也在不知不觉间离我们远去,只有一代伟人的深情吟诵还在历史深处回响。军号,作为 军队用于传递简短号令、准确报时、发放警报,以及振奋 己方士气、震撼迷惑敌人的一种通信工具,古已有之。《乐录》记载:“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黄帝乃命吹 角为龙吟以御之。”我国古代的边塞诗词中,有着许多关 于号角的描写,如唐代岑参的“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 北旄头落”,宋代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等,就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军 人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我军在1927年初创时 期,就有r专门的司号兵。司号兵编入通信兵的序列,连 编有司号员,营编有号日,师和团编有号长。“司号员 鼓鼓嘴,千军万马跑断腿”,小小军号在我军各个历史时 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争中关于军号的传奇故事可谓 数不胜数,仅以军号来巧施“空城计”的成功战例就有多 起。这些“空城计”的主人公,既有朱德等战功显赫的一 代将帅,也有我军普普通通的号兵,足见军号在我军战斗 中所产生的巨大威慑功能。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朝鲜战场的釜谷里战斗中。我志愿 军某连奉命攻占一个高地。当攻下高地时,连长和指导员 都牺牲了。而在打退了敌人的6次疯狂进攻之后,整连只 剩下6个人。美军组织了8辆坦克和1个营的兵力,向阵地 发起最后攻击。我志愿军手榴弹投完了,子弹打光了,再 也没有其它武器可用。这时,司号员看到身边的军号,无 畏地吹响了冲锋的号角。敌人听到号声惊呆了,以至于忘 记向仅距他们10余米的号手射击,急忙掉转方向,纷纷溃 逃。后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他的《朝鲜战争 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能 发出一种特别刺耳的声音。在战场上,它仿佛就是非洲的 女巫。只要它一响起,中共的军队就像着了魔法一般,全 部不要命地扑向我军。每当这时,我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 溃退。”军号声的确是人民解放军的“魔法”,而当它施 放“魔力”时,能够使每一位官兵听其声、忘己身,生命 不息、冲锋不止。因为,这是战斗的号角,这是使命的召 唤,这是壮士的出征。在和平时期,伴随着周而复始、雄浑激越的军号声,营盘的日历也紧张有序地翻动着,官兵们也如庄稼一样,一茬茬地冒了出来,又一茬茬地抽芽、结穗,直至离开。来的自然来了,而走了的,对这熟悉的军号声却不一定都 能够完全放得下。沉默的军号,犹如一位历经沧桑并具有 无限威严的长者,默默地注视着无数渴望保家卫国、建功 立业的战士们,见证着他们在军营中成千上万次地摸爬滚 打,伴随着他们格外枯燥、寂寞和躁动的青春。人的情感 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培养的,也是在日复一日的积淀中 升华的。军号与我相随相伴几十年,它早已融汇在我的血 液里、贯穿在我的生命中!我当新兵时,曾因分辨不清军号的种类,无论是操课 间还是睡梦中,突然听到一声军号声响,总有一种莫名的 紧张和惊慌。新兵下连后,我与老兵、湖南籍的司号员同 住一室,隔壁是连部,随时听从连首长的指挥,传达命 令。当时连队只有两只马蹄表,一只在司号员那里,执 行任务时装在挎包内;另一只在炊事班长那里,随时掌 握做饭和开饭时间。每天清晨第一个惊醒我的不是军号 声,而是马蹄表的响铃声,我俩同时起床。司号员按时吹 响悠扬动听的起床号。十分钟以后,出操号响起,全连 立刻沸腾起来。“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 “一二三四……”向右转,跑步走;“团结紧张、严肃活 泼”;“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随着整齐洪亮的番号 声,官兵们就开始r一天紧张忙碌的生活。军人时时刻刻 都在听从军号的指挥,从起床、出操、收操、开饭、上课 到熄灯,全部由军号来传达指令。夜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课目。晚上熄灯号响过之后,各班排全部熄灯,劳累了一 天的战士很快进入梦乡。连部的灯还亮着。连首长不休 息,通信员、司号员自然也不能睡觉,陪同连首长查铺查 哨,在下第一班岗哨后,连长突然命令司号员吹响紧急集 合号。这种行动是按实战要求进行的,排房内都不准拉 灯,5分钟内打好被包、带齐武器装备后到操场集合。只 听到轻微的整队声,排长们随即报告:“一排到齐”、“二排到齐”……连长随即轻声下达指示:“接上级命 令,一小股敌人在我防区三号地段登陆,我连迅速占领阵 地。”“跟我来!”部队跑步出发了。10公里越野返回营 地时,操场上的灯已拉亮了,连首长开始检杏军容风纪,发现有些新战士闹出了一些笑话,有的不是没穿袜子,就 是挎包、水壶不按规定携带,背包也散了架,成了“抱 包”了。开展这项训练,主要是检阅部队的快速反应能 力,培养官兵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提 高部队的战斗力。P16-2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