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书与枕边书
面对台湾书市也一落千丈的大势,有心人推广读书风气更不遗余力。可来来去去主力推广的方法,总是离不开书介,书介人也离不开名人或读书分子。香港几个书奖,一个由老师推介出一个好书候选名单,再由学生一人一票直选出来,即是说,仍然有筛选机制。为人师表者手握提名权,自然要顾及身份,推得得体。另一个好书奖纯粹由读书分子小圈子互选,更背负品味与层次的考量,一般选出来的名单,都会把本来怕书的人吓跑。针对的对象,仍然局限于会看书的人,他们才需要这样的推介。凤凰卫视资讯台有个叫《读书好》的节目,有一次推介《永不微笑的国王》这本书,记载一位外国记者眼中的泰王。这类书营养成分极高,也正是被推介的典型样板。怕只怕最终会变成咖啡桌书,放在家中接客当眼处,放在被访者口中,很多人听了买了,不一定会老老实实地看,却可以堂堂正正地,标签自家的品味。这品味其实不能代表真正口味,品味是随大队摆出来给人看的,而口味也有可能被主流牵着鼻子走,只不过,口味比品味更能反映真实情况而已。有一次接到一本读书杂志邀请访问,因为忘了回复,没有成事。我想,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我估计最终还是离不开最近都在看什么,会推介什么。会看读书杂志的人,自有其阅读的名单,看这样一个访问,不外乎知道本人当下的书单。我自问,可会坦诚地一一相告,是以品味还是口味为依归。最近在读的有蒋勋的《孤独六讲》与《汉字书法之美》,这是够水平的,但《孤独六讲》出版已久,现在才看,会不会自暴了落后呢?在读的还有《水晶虾养殖》,这就好像荒了腔走了板,上不得桌了。作为一个读者,我最想看到的读书访问/报道,是突击或偷拍那些读书人名人普罗市民,亦即全人类的家宅,究竟都有些什么书,重地是背包与枕边。特别是枕边,在暗室中无对象可相欺,也无须自欺,枕边书最能保证书主有看过。知道什么人在看什么,比知道读书分子想人看什么更有意义。例如,有一次李嘉诚说临睡前都会看书,但是从不看小说;从不看小说,是什么心态,对性情有什么影响?这就很有启发性与思考空间了。
……